架起逻辑与直觉融通的桥梁──《直觉与逻辑》一书读后
本文选题:直觉与逻辑 + 辩证逻辑 ; 参考:《长白学刊》2001年02期
[Abstract]:......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分类号】:B8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连良;人类认识是直觉与逻辑的统一——柏格森直觉主义失足点之我见[J];长白学刊;1991年04期
2 杜大恺;直觉与逻辑[J];装饰;2003年01期
3 林涛;论直觉的非逻辑性特征[J];理论探索;2000年06期
4 胡敏中;创造认识中逻辑和直觉相关律[J];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5 张红薇,林建成,尚东涛,张保生,吴堤;中国传统的非逻辑思维方式对博士生创造性思维生成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6 易杰雄;论创新思维的几个重要特征[J];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7 刘倩;;试议马蒂斯绘画直觉与理性的表现[J];美术大观;2009年09期
8 李晓红;;文学中的直觉和灵感[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5期
9 李建国,王俊伟;论直觉认识与模糊思维[J];中州学刊;1987年01期
10 张建波;;艺术思维在时空状态中的发生原则[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新;邹丽;;直觉模糊时态逻辑[A];模糊集理论与应用——98年中国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选集[C];1998年
2 孙文彬;杜志刚;贾万鹏;付志刚;;邯钢钢卷喷号机数据传输逻辑时序分析与改进[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路;;逻辑与形而上学[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石春晖;赵战生;;认证协议安全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计算机安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5 章真;曹云娟;;模糊集论形式公理化初探[A];199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徐锐;;设计安全协议[A];第十八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7 励杭泉;张晨;;高分子物理教学之我见[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8 陈慕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数理逻辑[A];逻辑教学·知识创新·素质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蒋艳兰;;利用微机保护装置实现母联开关保护及自动投入功能[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二届青年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耿琳;;逻辑自考试题质疑[A];逻辑教学·知识创新·素质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龚占;女性直觉也是一种困惑[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2 徐小明;别凭“直觉”做股票[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3 刘柳;耐克掌门人 从直觉走向理智[N];财经时报;2004年
4 周晖;凭直觉进入绘本的世界[N];光明日报;2006年
5 张小雨;直觉和逻辑之于企业战略[N];商务时报;2007年
6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何山;临床直觉需要培养[N];健康报;2011年
7 唐蓓茗;决策依据:中国直觉VS西方数据[N];解放日报;2005年
8 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好的直觉很重要[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范占英;王淑丽:凭直觉抓住潜质畅销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10 库兴;直觉与系统[N];中华合作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全;基于tableau的自动推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照日格图;直觉与创造[D];吉林大学;2009年
3 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卢向国;民本的逻辑[D];复旦大学;2007年
5 齐光远;梁宗岱美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6 崔鹏飞;空间设计基础教学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7 胡志颖;文学彼岸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8 李伟南;当代中国县政府行为逻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丁可;艺舟双辑:理性与直觉[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刘岩;论法律推理中的司法理性[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天华;直觉模糊推理与决策的几种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程涛;直觉模糊环境下粗糙集和概念格的构造[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蓝国桥;“逻辑—心理”结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姚胜南;集体行动的逻辑[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孙世明;关于和谐社会探索的历史与逻辑追踪[D];山东大学;2006年
6 高强;虚拟社区个体行为逻辑的实证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关娜;案件事实认定中的逻辑[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8 杨如;论科技发展对法律进步的作用[D];中南大学;2002年
9 刘岩峰;“命题”的颠覆与“确定性”的丧失[D];兰州大学;2005年
10 秦华;从“游于艺”看综合人格美育在美术教育中的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31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1931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