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逻辑的模态认知与本质主义关系探析
本文选题:主体 + 认知形式 ; 参考:《东岳论丛》2011年02期
【摘要】:所谓模态就是指事物或认知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等这类性质。所谓本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存在于有关客体或者对象中的必然真。由此,人们不能因为事物或对象的本质、本质属性,有时具有相对性和多样性而难以认知,就否定事物或对象具有本质或本质属性。文章在阐述模态、模态认知和本质主义等问题的基础上,探析了哲学逻辑的模态认知与本质主义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认知科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Abstract]:Mode refers to such properties as the inevitabil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ings or cognition. Essence, in a sense, refers to the existence of objects or objects in the inevitable truth. Therefore, people can not deny that things or objects have essential or essential attributes because they are difficult to recognize because of the nature and nature of things or objects, and sometimes have relativity and divers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odal, modal cognition and essentialism,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al cognition and essentialism of philosophical logic, and their role and significance in cognitive science.
【作者单位】: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吴新民;;逻辑实证主义知识论与名称和指称关系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伦纳德·H.埃尔利希;金寿铁;;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从阿伦特与雅斯贝尔斯的视角看[J];江海学刊;2009年05期
3 J.范·本特姆;刘奋荣;;认知逻辑与认识论之研究现状[J];世界哲学;2006年06期
4 陈嘉映;;关于查尔默斯“语词之争”的评论[J];世界哲学;2009年03期
5 游浩云;;中西“和”的内涵比较[J];中州学刊;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军成;;指示词理论述评[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董英东;;关于本质主义的一些看法[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姚从军;;模态命题逻辑系统K、D、T、S4、S5、B之比较[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姚从军;;古典命题逻辑与模态命题逻辑的形式系统之比较[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5 陈素艳;;浅谈D.刘易斯的可能世界理论[J];沧桑;2009年01期
6 王芳;;略论模态语境中指称的隐晦性问题[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7 刘张华;;可及关系的哲学分析[J];东方论坛;2011年01期
8 马亮;意义与分析性:争论与评价[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尹口;;宪法本质的追寻——宪法概念的方法论视角[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曾庆福;;埃尔斯特“必然”与“可能”相对化分层思想解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付瑶;;一个“偶然发现”引出的思考——逻辑演算中“三律”的潜在危险[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王习胜;;论严格的指示词——从逻辑演进的视角看克里普克的观点与张家龙先生的辩护[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冯彦波;合并逻辑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邹明灼;归纳在知识建构中的认知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龙小平;可能世界中的名称和同一性[D];西南大学;2007年
4 张立娜;个体词的逻辑语义[D];清华大学;2007年
5 张君;知道逻辑中的知识可传递性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6 贾玉树;理性与可能世界[D];山西大学;2009年
7 张国杰;通向诗意栖居之途[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雄就;“偶然”逻辑特性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金宏妍;人工智能视野下的进化逻辑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3 付瑶;论古德曼反事实条件句难题[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4 余军成;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命名理论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5 郭向阳;现代专名指称理论初探[D];河南大学;2007年
6 唐永刚;蒯因真理观及其理论意义[D];西南大学;2008年
7 刘莉;情境语义学探析[D];西南大学;2008年
8 刘珂;动态认知逻辑发展初探[D];河南大学;2008年
9 邸凯辉;蒯因本体论承诺学说研究[D];燕山大学;2008年
10 秦一男;经典命题演算的能行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约翰·伍兹;刘叶涛;;实用逻辑的新领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刘成;;转化而不是解决:和平学范畴内的冲突化解[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吴新民;;哲学逻辑的指称与量化探析[J];学术研究;2006年11期
4 徐敏;;虚构、指称与非存在——为真难题及其解决方案[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12期
5 梁义民;任晓明;;当代语义学领域的一次革命性思想实验——初探“戴维森纲领”[J];哲学动态;2007年01期
6 熊明辉;;自然语言论证评价的逻辑分析[J];哲学研究;2006年10期
7 崔平;;关于意识指称的严格哲学确证[J];哲学研究;2008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峰;论实践过程的分化[J];哲学研究;1986年11期
2 王南n\;论人的感性活动原则——关于哲学对象问题的思考[J];哲学研究;1988年08期
3 萧诗美;毛泽东的三种矛盾概念[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0年04期
4 吴桂荣;论检验实践的标准[J];东岳论丛;1990年04期
5 袁贵仁;价值概念的语义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05期
6 杨金海;略论思维结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7 朱文华;论实践结构的历史发展[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3年Z1期
8 朱兰芝;论马克思的物质概念[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邓伽;论事实性认识与评价性认识的关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陈亚民;从艺术创作过程看艺术主客体的相互交融[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维西;沈俊月;许杨;岳华;庞硕;林霖;;关于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A];科学发展——七省市第九届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优秀论文集[C];2009年
2 赵琦;;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3 吴茵;;“主体·开放·潜能”识字的初步实践与探索[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 刘莹莹;潘娟;杨焱;;对大众化高等教育中三个主体的定位思考[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5 任国华;;土地执法管理中村民自治组织单位犯罪主体探讨[A];科学合理用地 人地和谐相处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臧建忠;;对统一海上执法主体的思考[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支同生;杨江虹;;自主创新以企业为主体的几点思考[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8 叶珍;赵春娟;叶桐;;现代林业建设是小兴安岭伊春林区实施生态发展战略的主体[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9 刘红林;;企业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循环经济中的责任[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瑾;;育支柱产业于区域经济主体的构思[A];广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曹战锋;十八局集团二公司 龙潭岙大桥主体完工[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4年
2 李海龙 傅爱军;长吉线主体贯通[N];石油管道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长吉线主体焊接已逾百公里[N];石油管道报;2004年
4 韩红新;50座新公厕有望年内向市民开放[N];兰州日报;2007年
5 ;风景照:主体曝光要正确[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6 张石阳 (作者系祁东县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如何明确反商业贿赂主体问题[N];衡阳日报;2007年
7 何大海;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N];四川日报;2005年
8 记者 吴红军;从“产品主体”到“客户主体”[N];金融时报;2006年
9 佚夫;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10 记者 韦敏;金康集团主体搬迁项目竣工[N];中国冶金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永霞;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冲突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汶荣;技术创新机制的系统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3 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仲建维;沉重的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红梅;伍尔夫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6年
6 朱湘军;从客体到主体[D];复旦大学;2006年
7 何志钧;文艺消费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殷志诚;药品市场监管的行政法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高韫芳;当代中国中央政府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周清林;权利能力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子飞;司法权的载体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2 刘新刚;从福柯“权力/知识”观的视角看SSK[D];山东大学;2005年
3 吴靖;走向对话的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敏;生育权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5 刘华;论贪污罪的几个问题[D];黑龙江大学;2006年
6 范冬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7 褚萍;国家助学贷款的成本—收益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8 周露露;宪法解释主体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孙爱云;立体化作文评改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郭宇燕;物业服务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26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026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