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推导的符号学思考
本文选题:逻辑学 + 认知层面 ; 参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摘要】:单从逻辑角度探讨推理,可能只注意到其中涉及的命题之间的思维规律;单从对符号性质的界定来看,似乎这只是简单的现象分类。假如把逻辑和符号放在一起进行互动研究,便可发现逻辑的运行是在不同认知层次上进行的。从符号语义结构的视角来探讨逻辑的运行,又可以发现符号语义结构本身的若干规律,表现出认知层次的差异,比如演绎逻辑是第二认知层次向第一认知层次的思维运行,归纳逻辑是第一认知层次向第二认知层次的运行,等等。这样做可以对古典皮尔斯的符号三分说有更好的认识,在分析上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这是纯逻辑学和纯符号学之间跨学科研究的双赢现象。通过简明扼要地分析传统逻辑最有代表性的特点,并在认知高度对相应的逻辑现象从符号学的角度进行符号语义结构和性质的再定位,审视形式逻辑和自然逻辑推导这种动态符号学观,还有益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区分传统逻辑和语用逻辑,以便在原有逻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语用推理的细度研究。
[Abstract]:It is possible to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thinking law between the propositions involved in the reasoning 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 and from the definition of the symbolic nature, it seems that this is a simple classification of phenomena. If logic and symbol are interactively studied together, it can be found that logic operates at different cognitive le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c semantic structure, we can find some rules of symbolic semantic structure and show the difference of cognitive level. For example, deductive logic is the thinking movement from the second cognitive level to the first cognitive level. Inductive logic is the operation from the first cognitive level to the second cognitive level, and so on. By doing so, we can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lassical Pierce's theory of the triple division of symbols and further breakthrough in analysis, which is a win-win phenomenon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between pure logic and pure semiotics. Through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logic,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the symbolic semantic structure and nature of the corresponding logical phenomena are reorien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It is also beneficial for us to distinguish traditional logic from pragmatic logic 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fineness of pragmatic reasoning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logic by examining the dynamic semiotics of formal logic and natural logic deducing this kind of dynamic semiotics.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基金】: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B105)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2007BYY002)
【分类号】:B8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凌雨轩;大力开展辩证逻辑的研究——学习列宁关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统一的思想[J];人文杂志;1980年01期
2 张惠仁;孟子——我国古代辩对散文的开元者[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3 马鹤鸣;逻辑学在今天[J];大理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4 董驹翔;谈黑格尔的园圈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Z1期
5 王慧炯;系统工程的方法论[J];哲学研究;1980年03期
6 罗剑辉;略论归纳推理及其结论的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1期
7 何玉德;略论黑格尔辩证否定观的“合理内核”[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8 何微;否定之否定规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9 韩铁稳;关于逻辑矛盾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10 张勤德;也谈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阶级性——与黄震先等同志商榷[J];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臧乐源;提高学生的逻辑素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陈波;人工智能 当代逻辑发展的动力[N];光明日报;2000年
3 记者 李德元;要用社科方法研究中医理论[N];健康报;2000年
4 毕建宏;万俊人:领导清华哲学系的年轻老教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5 沈荣兴 王文东;推进中国逻辑科学与国际接轨[N];社会科学报;2000年
6 俞吾金;学术创新的前提[N];文汇报;2000年
7 ;“性爱博士”张竞生在北大的婚恋悲剧[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汝和 振良;逻辑学派上了大用场[N];中国审计报;2001年
9 刘益阳(作者系广西区总工会副主席);逻辑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N];工人日报;2001年
10 林圭;固有不然必无不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春水;问题与创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李春勇;20世纪中国的逻辑争辩与逻辑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雪春;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学芳;基于格蕴涵代数的格值逻辑及其模型论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5 李淑静;If条件句与常规关系[D];河南大学;2005年
6 刘庆昌;论教育思维[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钟锦;康德哲学语境中的辩证法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倪胜;《判断力批判》体系探微[D];复旦大学;2005年
9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吴丽坤;俄语术语研究:术语的性质、语义与构成[D];黑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业兵;从语境角度考察词义演变的规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传新;论法律推理[D];河南大学;2001年
3 向守俊;初中生挫折应对自我监控训练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玉华;论诉讼证明标准[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高红艳;面对“新闻价值”本身[D];暨南大学;2002年
6 高世光;基于模糊聚类的数据挖掘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7 郭亮;基于Agent的分布式计算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8 杨志芳;蕴涵问题探析[D];河南大学;2002年
9 张巍然;命题及其表述:英汉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10 朱绘春;法律适用过程的逻辑分析[D];河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78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078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