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与判断本质论析
本文选题:可能世界 + 现实世界 ; 参考:《人文杂志》1996年04期
【摘要】:命题与判断本质论析马养新陕西师范大学哲学教研室每一门科学体系,实质都是一个命题、判断或陈述句的序列,语言学、逻辑学更直接把命题、判断或语句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命题、判断和语句,就成了各门科学的上位概念或者基本概念。如何确定命题与判断的本质,,对于规范各...
[Abstract]:Analysis on the essence of proposition and judgment every science system in philosophy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Ma Yangxi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is essentially a proposition, the sequence of judgment or statement sentences, and linguistics and logic regard proposition, judgment or sentenc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directly. In this way, propositions, judgments and sentences have become the epistemic concepts or basic concepts of various sciences. How to determine the nature of proposition and judgment, for the norms.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教研室
【分类号】:B81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伯海;李贺诗歌二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2 任向阳;;别具一格的《小街》[J];电影新作;1980年06期
3 李怡;文艺新作中所反映的中国现实——《中国新写实主义文艺作品选》代序[J];文艺研究;1981年01期
4 林邦瑾;“矛盾”命题的无矛盾形式[J];哲学研究;1981年01期
5 柳鸣九;古老的主题 别开生古的处理——评欧·亨利的《爱的牺牲》[J];名作欣赏;1981年05期
6 于胜民;“爱的祭坛”——读勃洛克的《美人诗集》[J];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04期
7 周述岐;;数的概念的形成和发展[J];教学与研究;1981年01期
8 ;法国象征派诗歌选译[J];外国文学;1982年10期
9 田坂静夫 ,秦锡瑜;关于真理性的证明[J];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05期
10 K.保尔丁,闵家胤;作为特殊系统的人的知识[J];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韦世林;;可能世界理论与变异修辞[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2 季湘漓;;得体原则与现实世界[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3 陈国勋;闫家杰;;Fuzzy模态公式的归约[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选集[C];1990年
4 小南一郎;朱丹阳;尹成奎;;壶形的宇宙[A];葫芦与象征——中国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5 张锦文;;一种弗晰逻辑的形式系统[A];全国逻辑讨论会论文选集[C];1979年
6 冯棉;;模态逻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A];1993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3年
7 张清宇;;弱条件句逻辑W的自然推理系统[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8 朱水林;;从外延逻辑到内涵逻辑——现代逻辑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向[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9 孙卫民;;模态逻辑中几个概念的发展[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10 刘壮虎;;相干逻辑的邻域语义学[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芦伟(作者单位:宿州市农业干部学校);数学的方法论意义[N];安徽日报;2000年
2 文斋;索尼的变与通[N];北京科技报;2000年
3 楚楚;网络恋情:免却肉身的情色男女[N];江苏经济报;2000年
4 ;虚拟演播室的发展[N];计算机世界;2000年
5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 杨雄;专家呼吁:莫让孩子成为“网络自残者”[N];江苏科技报;2000年
6 王心见;人生岂能不游戏[N];科技日报;2000年
7 张艳玲;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错[N];人民政协报;2000年
8 杨磊;美国人教子12法则[N];陕西科技报;2000年
9 唐明霞;传播学精品图书选介[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10 张义祯;网上商店自己建[N];福建邮电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陈世丹;库尔特·冯内古特对现实世界与小说世界的解构与重构及其新历史主义倾向[D];厦门大学;2002年
3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许大平;日常生活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3年
5 黄敏;意向性视野中的意义理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叶俊;演化博弈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彭锦维;现代汉语受事前置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8 熊元义;中国悲剧引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春光;复杂网络建模及其动力学性质的若干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10 徐晓东;镜中野兽的醒来——论电影“奇观”[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佘艳春;诗意的策略 神话的终极[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杨峰;《红楼梦》的三重世界[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宏伟;个人与世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范晓明;寻求心灵的自由[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方军;自我的历程[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彭展;S6 系统的语义解释[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单忠献;从文本世界到现实世界:司法裁判中的法律解释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孟校丹;从西方象征主义看温庭筠的词[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国锋;D·刘易斯的可能世界理论——模态实在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唐碧莲;现代知识分子探寻自我的历程——对索尔·贝娄代表作《赫索格》的主题思想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95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2095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