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腐败的政治逻辑 ——基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中央纪委工作报告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3 06:30
腐败是“政治之癌”,腐败治理是历久弥新的政治议题,廉政兴邦、腐败亡国是政权更迭的基本规律。相对传统腐败,当代的新兴腐败更具复杂性、隐蔽性,腐败治理既需要更加宽阔的政治视野,也需要纳入国家的整个政治发展议程中。本研究以“中国反腐败的政治逻辑”为研究对象,提出分析框架,透视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的政治历程,探究腐败治理的政治逻辑,探寻中国政治发展规律。首先,在界定腐败、政治、中国政治等核心概念,解读国家廉政体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决心、教育、制度、监督、法治五位一体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接着,运用所提出的分析框架,从腐败特征、反腐理念、反腐政策、反腐事件、反腐特点等五个方面,分别透视改革开放初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再到新时代以来这三个阶反腐败的演进轨迹。从腐败特征来看,依次是肇始于拜金主义,缘起于商品交换原则渗透,腐败问题和政治问题以及其他社会矛盾相互交织;从反腐理念来看,依次是坚决惩治腐败、党和国家有能力逐步克服并最终消灭腐败,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严惩不贷、党内决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反腐败永远在路上;从反腐政策来看,依次是教育、法制、监督三管齐下,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推...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中国政治与反腐败
2.1 腐败与腐败治理
2.1.1 腐败的含义及实质
2.1.2 国家廉政体系理论
2.2 政治与中国政治
2.2.1 政治的几种解读
2.2.2 中国政治的界定
2.3 反腐败的政治逻辑: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3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反腐败的政治叙事
3.1 改革开放初的反腐败(1978年—1992年)
3.1.1 腐败特征:肇始于拜金主义
3.1.2 反腐理念:坚决惩治腐败,党和国家有能力最终消灭腐败
3.1.3 反腐政策:教育、法制、监督三管齐下
3.1.4 反腐事件:改革开放以来首个正部级因腐败被判刑
3.1.5 反腐特点:从群众运动走向法制建设
3.2 市场经济下的反腐败(1992年—2012年)
3.2.1 腐败特征:缘起于商品交换原则渗透
3.2.2 反腐理念:党内决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
3.2.3 反腐政策: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3.2.4 反腐事件:改革开放以来首个副国级因腐败被判死刑
3.2.5 反腐特点:从法制建设走向法治建设
3.3 新时代以来的反腐败(2012年—至今)
3.3.1 腐败特征:腐败问题和政治问题以及其他社会矛盾相互交织
3.3.2 反腐理念: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反腐败永远在路上
3.3.3 反腐政策:推进反腐败法治化、规范化
3.3.4 反腐事件:改革开放以来首个正国级因腐败被判刑
3.3.5 反腐特点:从法治建设走向法治道路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反腐败的多重统合政治逻辑
4.1 反腐败的政治价值逻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4.2 反腐败的政治权力逻辑:以改革加强党对反腐败的集中统一领导
4.3 反腐败的政治参与逻辑:以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发挥人民监督作用
4.4 反腐败的政治文化逻辑:以廉洁教育和政德教化推进政治社会化
4.5 反腐败的政治发展逻辑: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政治思想[J]. 贺东航.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6(05)
[2]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政治逻辑——基于习近平有关重要论述的分析[J]. 陈琛. 领导科学. 2016(23)
[3]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实践、历史经验及其当代启示[J]. 祁刚利. 领导之友. 2016(07)
[4]邓小平反腐败思想论析[J]. 汪如磊. 社科纵横. 2016(01)
[5]腐败的非制度根源[J]. 公婷,周娜. 文化纵横. 2013(03)
[6]论中国共产党宪法价值观的发展与演进[J]. 殷啸虎. 政治与法律. 2011(07)
[7]长江日报:何必对腐败划分等级[J]. 政府法制. 2010(24)
[8]新时期执政责任实现机制探讨[J]. 王海稳,张扬金. 行政与法. 2010(02)
[9]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及建设路径[J]. 黄玲丽. 中州学刊. 2010(01)
[10]关于中国共产党运用宪法思维执政的思考[J]. 周叶中.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7(05)
硕士论文
[1]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D]. 孙琦.天津师范大学 2016
[2]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制度有效性研究[D]. 冯飞扬.吉林大学 2016
[3]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政治稳定机制研究[D]. 王乾屹.新疆师范大学 2009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特色及实践意义[D]. 李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5]新形势下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 秦媛媛.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2009
[6]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研究[D]. 张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03790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中国政治与反腐败
2.1 腐败与腐败治理
2.1.1 腐败的含义及实质
2.1.2 国家廉政体系理论
2.2 政治与中国政治
2.2.1 政治的几种解读
2.2.2 中国政治的界定
2.3 反腐败的政治逻辑: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3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反腐败的政治叙事
3.1 改革开放初的反腐败(1978年—1992年)
3.1.1 腐败特征:肇始于拜金主义
3.1.2 反腐理念:坚决惩治腐败,党和国家有能力最终消灭腐败
3.1.3 反腐政策:教育、法制、监督三管齐下
3.1.4 反腐事件:改革开放以来首个正部级因腐败被判刑
3.1.5 反腐特点:从群众运动走向法制建设
3.2 市场经济下的反腐败(1992年—2012年)
3.2.1 腐败特征:缘起于商品交换原则渗透
3.2.2 反腐理念:党内决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
3.2.3 反腐政策: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3.2.4 反腐事件:改革开放以来首个副国级因腐败被判死刑
3.2.5 反腐特点:从法制建设走向法治建设
3.3 新时代以来的反腐败(2012年—至今)
3.3.1 腐败特征:腐败问题和政治问题以及其他社会矛盾相互交织
3.3.2 反腐理念: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反腐败永远在路上
3.3.3 反腐政策:推进反腐败法治化、规范化
3.3.4 反腐事件:改革开放以来首个正国级因腐败被判刑
3.3.5 反腐特点:从法治建设走向法治道路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反腐败的多重统合政治逻辑
4.1 反腐败的政治价值逻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4.2 反腐败的政治权力逻辑:以改革加强党对反腐败的集中统一领导
4.3 反腐败的政治参与逻辑:以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发挥人民监督作用
4.4 反腐败的政治文化逻辑:以廉洁教育和政德教化推进政治社会化
4.5 反腐败的政治发展逻辑: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政治思想[J]. 贺东航.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6(05)
[2]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政治逻辑——基于习近平有关重要论述的分析[J]. 陈琛. 领导科学. 2016(23)
[3]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实践、历史经验及其当代启示[J]. 祁刚利. 领导之友. 2016(07)
[4]邓小平反腐败思想论析[J]. 汪如磊. 社科纵横. 2016(01)
[5]腐败的非制度根源[J]. 公婷,周娜. 文化纵横. 2013(03)
[6]论中国共产党宪法价值观的发展与演进[J]. 殷啸虎. 政治与法律. 2011(07)
[7]长江日报:何必对腐败划分等级[J]. 政府法制. 2010(24)
[8]新时期执政责任实现机制探讨[J]. 王海稳,张扬金. 行政与法. 2010(02)
[9]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及建设路径[J]. 黄玲丽. 中州学刊. 2010(01)
[10]关于中国共产党运用宪法思维执政的思考[J]. 周叶中.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7(05)
硕士论文
[1]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D]. 孙琦.天津师范大学 2016
[2]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制度有效性研究[D]. 冯飞扬.吉林大学 2016
[3]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政治稳定机制研究[D]. 王乾屹.新疆师范大学 2009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特色及实践意义[D]. 李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5]新形势下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 秦媛媛.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2009
[6]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研究[D]. 张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603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ljx/3603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