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5 17:42

  本文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生态文明 出处:《安徽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生态文明的研究和建设问题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它来自于人们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思和解决,是一个关乎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对生态问题日益尖锐化和全球化的反思中,国内外一些学者纷纷将视线转向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对马克思恩格斯进行新的研究,并期望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诸多经典著作中探寻其生态文明思想,进而找到应对当前生态危机的正确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十九世纪,生态问题已经呈现。作为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但他们已经前瞻性的表达了自己的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文明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青年时代就关心的问题,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就早有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著作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科学的论述,并论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问题。这些初步形成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论著中。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旧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并发展了自己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体现在《资本论》、《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晚年,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对减少环境污染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建设性的探索和研究,主要见诸于《人类学笔记》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当年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却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界和谐”的思想,同时还提出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观点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相互依存,人与自然必须和谐,而且能够和谐。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散落于他们的主要文本中,且多以胚胎或萌芽的形式糅合在他们的思想发展中;本文从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分析中,挖掘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实践观、科技观、历史观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展现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科学意蕴。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广泛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日本岩佐茂的环境思想等流派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实质的分析和研究,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他们的理论成果对中国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这些思想中也不乏糟粕,如生态霸权主义、生态殖民主义等思想。对此,我们在吸收和借鉴其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思想时,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吸取。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生态理论和实践做了积极探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探究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文明意蕴,凸显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成果。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能源匮乏、生态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各国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甚至成为警示人类向何处去的严峻课题。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着眼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深入分析工业文明的利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指明了方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经济上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制度上完善政策法律,健全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在技术上加强污染防治,促进自然生态修复,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A811;X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金鹏;;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然观及其对节能减排、科学发展的意义[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陈娇云;;试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解应有的三种态度[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李伟明;;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中国特色”[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1期

4 殷昭举;;基层自治的自由理论——以马克思的自由观为主导[J];时代法学;2011年04期

5 沈艳丽;;试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历史轨迹[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8期

6 赵丽;;中国责任政府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述评[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7 郝贵生;;坚持共产党领导,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J];武夷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邓亚中;;马克思主义东方跨越理论的当代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5期

9 关锋;;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和微观政治学[J];哲学研究;2011年08期

10 谢雅霏;;对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的认识[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仁胜;;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潘宁;;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探析[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3 罗文东;;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济广;;马克思主义与“公有民营”[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5 冉光荣;;民族文化传承再析[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冯青淑;;社会主义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7 谢维俭;;重新认识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8 朱存明;;《手稿》与中国美学问题[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陈粤;;略论马克思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语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10 杨淑琴;;无神论与人的解放[A];人学论丛:第九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邸乘光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衣俊卿;理论的力量[N];光明日报;2010年

3 中央编译局 执笔 王学东;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N];人民日报;2010年

4 新华社记者 赵超 周玮;让科学的思想更加璀璨[N];人民日报;2010年

5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王学东;让干部群众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N];人民日报;2010年

6 马建辉;马列文论研究的3个基本倾向[N];中国文化报;2011年

7 韦建桦 李惠斌 王东 主持人 刘立志;90年:我党获得马克思主义“真经”的不寻常之路[N];北京日报;2011年

8 孙向军;马克思恩格斯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思想[N];学习时报;2009年

9 程恩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60年回眸与展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汝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强大思想武器[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杨茜;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张志勇;人与制度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自安;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青;马克思恩格斯公平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3 陈炜;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4 郭栋;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5 谢辉;对精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解读[D];吉林大学;2006年

6 吕璐璐;南斯拉夫“实践派”实践乌托邦批判[D];河南大学;2007年

7 陈凤琴;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教育哲学的实质[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宇晓;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9 高艳琼;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浅探[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彦苏;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34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534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5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