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哲学人类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8-04-19 05:21
本文选题:哲学人类学 + 政治批判 ; 参考:《复旦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核心文本,以哲学人类学思想为主线,展开对启蒙人道主义、浪漫主义、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马克思与上述思想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批判后就采取疏离的方式,毋宁说其哲学人类学思想与自由主义对自由、平等的价值诉求,与浪漫派的保守主义,甚至与无政府主义都有关联,不过马克思既不是自由主义者,也不是保守主义者,更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他把启蒙人道主义的价值理念贯彻到底,把政治解放转变为人类解放,把为政治经济学家所强化的物的逻辑转化为人的逻辑,从而也超越了法国版的启蒙、英国版的启蒙以及德国版的启蒙。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思想在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表现为人类解放的总要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体现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立足于“现实的人”寻求人的解放,到《共产党宣言》则从个体自由与一切人的自由的关系来表述人类解放的思想,在哲学人类学思想得到巩固后,马克思则偏向于从事政治经济学批判,但是如果离开哲学人类学维度,-方面政治经济学批判容易走向经济决定论,另一方面无法看到哲学人类学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内在关系从而形成阿尔都塞的“断裂说”。不过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思想的集中表述还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这里马克思批判分析了英国的启蒙国民经济学家斯密、萨伊、穆勒等、批判了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等、批判了德国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在思想和术语的表达上,新旧交叠、冲撞,其哲学人类学思想具有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形式,具有为国民经济学家所揭示的劳动的主体性以及为黑格尔所揭示的历史性特征,因此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地”是不为过的。本文前三章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哲学人类学思想的前史。分别从启蒙人道主义、浪漫主义以及马克思1843年的激进政治批判来确立理论关联。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思想与启蒙思想家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和博爱思想,与浪漫主义强调感性解放,与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解放的不彻底性息息相关。具体说来,第一章从17世纪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入手,推进到牛顿哲学,阐述其对18世纪启蒙理性的影响。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思想、机械唯物主义哲学观、国家观为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但启蒙理性也同时带来了知识和信仰的二元对立和人类生活意义的缺失。法国启蒙思想在德国通过其特有的哲学方式形成了德国版启蒙,康德进一步确证了启蒙思想从而也使得知识和信仰在哲学层面形成了分裂。黑格尔看到了启蒙理性所带来的现代性问题而用绝对精神哲学来统一这种分裂,然而黑格尔的解决方式还只是局限于意识内部,从而成为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思想的生长点。第二章论述了浪漫主义与哲学人类学的关联。这里就启蒙运动的变种来说,浪漫主义主要指德国的浪漫主义,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是在反对启蒙理性专制主义中应运而生的,强调人的感性解放,晚期浪漫主义才逐渐沦为保守主义。马克思在大学期间的一段时期受到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表现在其诗歌作品中,其主题是从内在情感上反抗外在世界,从这一点来说其后来的哲学人类学思想继续发展了这一主题。但是马克思很快发现浪漫主义并没有解决应然和实然的对立,从而形成了马克思对浪漫主义的超越点。如果说在启蒙和浪漫主义时期马克思还是一个学生从而并没有能力真正触及现实的话,在马克思大学毕业后的社会经历却是真正展开了对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批判,马克思看到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只是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市民社会的人并没有从宗教中获得解放,从而也就说明人类并没有真正得到解放,这样马克思提出了与政治解放相对的人类解放,并提出了无产阶级作为人类解放的新主体。第四章开始切入核心文本,从政治经济学家与抽象的人讲起,因为政治经济学家虽然确认了劳动创造财富,但他们仅仅注意到在劳动的工人,并不真正关心人的生活。马克思认为在对其批判中找到了政治经济学从不给予说明的私有财产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提,并进一步追究到异化劳动,从而确立真正的劳动对人的本质的确证。在第五章中,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为理论背景,提炼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的概念,它融合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活动原则和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形成了对象性活动的人的概念。第六章则具体联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专门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那一节,展开人的历史性生成过程,在黑格尔那里是自我意识的历史运动被取而代之为人的生成过程,从而区别于费尔巴哈的一般人本学,并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形成内在的连续性。第七章从伦理学和美学两个不同的角度阐发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思想。首先回答马克思是否有伦理学的质疑,笔者认为马克思无疑是有伦理学思想的,但并没有关于伦理学的体系,其伦理学思想就体现在哲学人类学思想中,如果离开哲学人类学思想,也就无法准确的把握唯物史观。其次,针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开的美学大讨论,其实是集中于对美的本质和规律等的讨论,这无疑推进了美学研究,但是笔者认为美学讨论更要联系到哲学人类学思想,因为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主题是要解决现代性的分裂问题,即如何成就一个整全的人的问题。最后一章针对由《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引发的哲学人类学和唯物史观的断裂问题展开进一步讨论,从卢卡奇和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思想的正相反对的判断入手,得出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思想不仅超越了启蒙人道主义,而且经过政治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哲学人类学思想绝不是阿尔都塞所论说的意识形态。最后从总体上论述马克思早期的哲学人类学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内在连续性。通过这样的梳理,一方面从思想史上揭示哲学人类学思想的历史前提,另一方面打通了哲学人类学思想与唯物史观的隔断,从而实现为《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正名,即不能因为其是马克思的青年时期作品,并仍然采用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等术语从而把这部著作看成是不成熟的。从现实意义上来说,人类解放的哲学人类学思想是自启蒙以来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如何做到非抽象的谈论人的解放则是一个难题,马克思正是通过激进政治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哲学批判不仅超越了启蒙的抽象人道主义思想,而且我们看到后来的文化哲学批判、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对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回应的无力,表明马克思的激进政治批判和激进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必要性,表明回到马克思的哲学人类学和唯物史观的立场必要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盾;;重新阐释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理论传承关系——从黑格尔的视角看[J];江海学刊;2006年05期
2 陈学明;;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美学理论[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5年00期
3 张双利;;再论马克思的扬弃宗教的道路——从“犹太人问题”谈起[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06期
4 邹诗鹏;;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现代视域[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张盾;;精神自我发展历程的辩证法——黑格尔历史原理的“隐微教诲”[J];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6 邓晓芒;;劳动异化及其根源[J];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03期
7 李猛;;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定义:一个存在的解释[J];世界哲学;2011年02期
8 张汝伦;;黑格尔与启蒙——纪念《精神现象学》发表200周年[J];哲学研究;2007年08期
9 张盾;;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和超越——从马克思哲学的视角看[J];哲学研究;2008年06期
10 邹诗鹏;;再论唯物史观与启蒙[J];哲学研究;2011年03期
,本文编号:1771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1771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