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福利观视角下的发展型家庭政策研究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 + 发展型 ; 参考:《江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福利的组织和实施者,也是福利资源最基本、最重要的来源。家庭福利建设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关系着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1970年以后,西方发达国家面对福利政策造成的财政困难和“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等带来的社会问题,开始向家庭福利回归,通过对家庭给予关心、予以家庭支持和投资,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提出了“发展型家庭政策”。“发展型家庭政策”主张支持家庭保护儿童成长、提供服务协调工作与家庭平衡和早期干预防范家庭危机,其关注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注重协调发展和对于家庭问题源头预防的政策特点被西方许多国家接受并予以实践。 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发展型家庭政策”,通过研究提出了“建构我国发展型家庭政策”的福利设想。虽然“发展型家庭政策”对我国家庭福利政策建构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但是由于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我国的福利建设有一定的特殊性,还需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福利观的基本思想进行建构。诚然,“发展型家庭政策”与马克思主义福利观共同以“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将“发展”作为分析视角、并要求“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两者在福利价值观、福利的分析视角、福利政策的目标、福利的内容、福利资金筹集等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发展型家庭政策不能完全套用于我国的家庭福利政策建设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福利政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福利观为基础、立足国情,加以研究与应用。 运用马克思主义福利观对“发展型家庭政策”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福利观主张发挥国家在福利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因此需要通过重视家庭福利制度,完善家庭政策法律体系,整合家庭福利资源,兴办家庭福利服务,加大财政对福利的投入,推动家庭政策与家庭福利制度建设的基础理论和政策实践研究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福利政策。
[Abstract]:Family, as the cell of society, is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er of welfare, and also the most basic and important source of welfare resources.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welfare is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happiness of everyone, the progress of a n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After 1970,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faced with the financial difficulties caused by welfare policies and the "empty nest families". The social problems brought about by "single-parent families" began to return to the welfare of the family. Through the care of the family, the support and investment of the family, th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was found, and the "developmental family policy" was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al Family Policy" advocates supporting families to protect children from growth, provides services to coordinate work and family balance and early intervention to prevent family crises, and focuses on family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The policy feature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e source of family problems have been accepted and practiced in many western countries. In this context, domestic scholars also began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al family policy", and put forward the welfare assumption of "constructing the developmental family policy" through the research. Although "developmental family policy" has certain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welfare policy in our country, bu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national nature and ideology, the welfare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has certain particularity. It also needs to be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especially the basic thought of Marxist view of welfare. Indeed, "developmental family policy" and Marxist view of welfare take "famil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evelopment" as the analysis angle, and request "rights and obligations" to be unified.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Bu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welfare values, welfare analysis perspective, welfare policy objectives, welfare content, welfare fund raising and so on. The developmental family policy can not be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amily welfare policy in China. The family welfare poli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ust be studied and applied based on the Marxist view of welfare and based on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By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al family policy, we can find out that the Marxist welfare view advocates giving play to the positive role of the state in the welfare construc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family welfare system, perfect the family policy and legal system, integrate family welfare resources, set up family welfare services, and increase the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welfare. To promote the family policy and the family welfar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basic theory and policy practice research to construct the family welfare poli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A8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立超;刘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之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26期
2 程恩富;;马克思主义区域化的典型[J];人民论坛;2011年22期
3 ;李大钊 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的举旗人[J];中华儿女;2011年13期
4 王延波;;论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精神实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贺方彬;;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靳蕊卉;;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研究综述[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包心鉴;;常怀忧国之心 恪尽兴国之责——李慎明教授《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战略》读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6期
8 胡祝欣;杜静宜;;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J];学理论;2011年21期
9 高云;;当代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及其历史命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宋保傧;;“人本主义”逻辑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晓英;;弘扬延安精神 增强“问题意识”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方诗铭;刘修明;;“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坚持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郭沫若的正确道路[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3 姜佑福;;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看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主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4 董瑞华;;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5 黄书进;史国枫;;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6 赵会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开展钱币研究工作[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7 邹昆辉;;建国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许兴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我国理论经济学——兼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历史使命[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柄;;毛泽东的《讲话》——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与文艺理论的完美交融[A];抗日战争与延安文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董瑞华;胡德平;;中国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视野——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公共经济学的研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董永贵;刍议树立正确的福利观[N];阿坝日报;2005年
2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戴钢书;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的指导作用[N];中国艺术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田建明;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还好吗?[N];中国民族报;2008年
4 钟平;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记者 汪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在津举行[N];天津日报;2008年
6 王杰;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综述[N];学习时报;2008年
7 【美】阿里夫·德里克 于海青 美国俄勒冈大学耐特社会科学讲座教授;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8 郑萍;佐佐木力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9 钟君;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在南宁召开[N];光明日报;2008年
10 记者 陈欣然;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举行[N];天津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杨茜;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张志勇;人与制度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宏伟;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炜;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2 郭栋;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3 杨宇晓;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4 詹乐;我国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李双套;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俊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D];西华大学;2011年
7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袁启文;论马克思人权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鲍福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评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89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089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