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公共空间与废除私人领域——恩格斯妇女解放思想与自由主义女权理论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8-08-17 13:31
【摘要】:自由主义女权理论诉诸契约论,试图以普遍契约消除自然状态和政治国家的区隔,把自然状态人们所具有的权利带入政治国家,将女性从没有政治权利的家庭女仆变成参与政治国家的女公民,以实现男女平权、妇女解放。但契约论者所讲的天赋人权其核心是财产权,其主旨是论证人们对财产占有的不平等。晚年恩格斯以两种生产理论对妇女解放问题做过系统论述,他认为,妇女在政治国家中的无权状态不过是妇女在私人领域、市民社会屈从地位的反映。个体家庭及父权制的真实根基是财产私有制。要实现男女平等,要使妇女真正走向公共空间,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废除私人领域。
[Abstract]:The liberal feminist theory appeals to the theory of contract, trying to eliminate the division between the natural state and the political state by universal contract, and bring the rights of the people in the natural state into the political state. Change women from domestic maids who have no political rights to women citizens who participate in political states to achiev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and emancipate women. But the core of the human rights of nature is property right, and its main purpose is to prove the inequality of people's possession of property. In his later years Engels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the emancipation of women in two production theories. He thought that women's powerlessness in the political state was only the reflection of women's status in the private sphere and the subservient status of the civil society. The real foundation of individual family and patriarchy is private property ownership. In order to achiev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we must eliminate private ownership and abolish the private sphere.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天津师范大学中青年学术推进计划资助 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对唯物史观的贡献研究”(编号TJKS15-00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C913.6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连增;;“私人领域”与“积极自由”[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吕铁力;《产床》及作者(英文)[J];Women of China;2000年09期

3 王中江;;化解“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矛盾[J];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04期

4 李建华;李好;;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道德和谐——基于公共管理的视角[J];船山学刊;2006年03期

5 刘文宁;权力不应延伸到私人领域[J];党建;2002年04期

6 张爱军;李晓明;;公私权界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J.S.朱恩;孟凡民;;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的辩证:关于公共福祉的重新争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余世喜;;从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的关系看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变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2期

9 赵红全;论我国公共领域的现代生长[J];理论与改革;2004年03期

10 赵红全;论我国公共领域的现代生长[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红春;;私人领域的内在悖论及其审美化解决——兼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必然性与必要性[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龚群;;论公共领域与公德[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李向平;个人信仰表达应区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N];中国民族报;2012年

2 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 邵建;“公民社会”的衡量[N];中国经营报;2009年

3 特约记者 郭忠华 中山大学;公民社会的四个维度及行动逻辑[N];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袁东;你首先是个公民[N];上海证券报;2006年

5 沈湘平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公共领域中专家与大众的关系[N];长江日报;2007年

6 陈怀远;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社会保障[N];大连日报;2005年

7 佛山日报记者 刘军艳;为自我释放寻求出口[N];佛山日报;2014年

8 黄显中;公德与私德[N];光明日报;2003年

9 陶东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双重危机[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彦章;公共领域的审美经验[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明;公私权界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 于淼;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的渗透[D];吉林大学;2012年

3 熊力勤;网络条件下青年群体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构建与维护[D];复旦大学;2011年

4 朱静仪;超越“公共和私人领域”[D];扬州大学;2011年

5 罗素君;媒介情境理论视域下的私人领域公共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6 刘旭明;科层组织内行政权力对私人领域的割据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7 朱大网;论市民法的私法性[D];华东政法大学;2014年

8 王传晓;博客—私人领域还是公共空间[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潘娜;从“私域”的消解看当前电视媒介的视域偏向[D];广西大学;2012年

10 雷鸣;公开的个人私语[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877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1877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c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