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进程中,重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思想与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而逐步探索形成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必须坚持的战略方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要求,研究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对于阐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贡献和创新实践,推动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围绕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演进历程、主要内容、理论贡献和实践要求等问题展开探讨。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结合学界共识阐释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和实践的理论渊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西方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第二章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历程。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国际环境为背景,从纵向上全面地考察和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演进历程及特点,阐述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共产党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共产党人、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重要内容。第三章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征与内容,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继承性与创新发展性,提出它是一脉相承创新发展的思想体系,从四个方面归纳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点,即在发展大局中建设生态文明、以生态导向现代化为发展方向、渐进式演进的发展特征和自上而下的实践操作,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贯彻落实中,需要关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与重点内容。论述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要求。第四章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要求,一方面归纳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认识和战略部署,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六个维度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要求,一是纳入主流:以经济转型为根本,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程;二是理念先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切实保护自然环境;三是物质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四是制度保障: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完善管理约束机制;五是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六是全球视角:加强生态问题的国际合作,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本论文在内容和方法上体现出了一些创新之处。第一,深入考察和分析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历程。努力坚持历史与逻辑的具体统一,突出共产党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历史性、思想性与实践性,从纵向和横向展开深入分析和考察,较为完整地呈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历程。第二,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贡献的新概括。从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认识和战略部署,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丰富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等视角出发,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贡献。第三,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论的要求,从多个维度出发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要求,即纳入主流、理念先行、物质支撑、制度保障、社会环境和全球视角等六个方面的要求。第四,综合运用多元的研究方法。鉴于该选题研究的综合性和复合性,本文坚持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框架下,采用理论联系实际、文献研究、分析归纳和交叉研究等多元方法开展研究,提高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关键词】: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 生态文明思想 理论贡献 实践要求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2;D2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前言10-19
- 一、选题意义10-11
- (一) 选题理由10-11
- (二) 理论意义11
- (三) 实践意义11
-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11-17
- (一) 国外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11-13
- (二) 国内生态文明的相关研究13-17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17
- 四、主要创新之处及不足17-19
- 第一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19-34
- 一、生态文明内涵阐释19-22
- (一) 生态文明概念的由来演变与内涵19-21
- (二)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提出与内涵21-22
- 二、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22-34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文明理论23-26
- (二) 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26-28
- (三) 西方的可持续发展理论28-30
- (四) 毛泽东的生态文明思想30-34
- 第二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演进历程34-50
-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背景34-35
- (一) 国内背景34-35
- (二) 国际背景35
-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35-50
- (一)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35-37
- (二)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37-40
- (三)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40-44
- (四)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44-50
-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主要内容和特点50-65
-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容50-56
- (一) 生态文明的基本建设原则50-52
- (二) 生态文明的基本建设要求52-54
- (三) 生态文明的重点建设内容54-56
-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点56-61
- (一) 在发展大局中建设生态文明56-57
- (二) 以生态导向现代化为发展方向57-58
- (三) 渐进式演进的发展特征58-60
- (四) 自上而下的实践操作60-61
- 三、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是一脉相承创新发展的思想体系61-65
- (一) 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继承性61-62
- (二) 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发展性62-65
-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要求65-79
- 一、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贡献65-72
- (一) 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认识和战略部署65-67
- (二) 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67-69
- (三) 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69-72
- 二、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要求72-79
- (一) 纳入主流:以经济转型为根本,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程72-73
- (二) 理念先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切实保护自然环境73-74
- (三) 物质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74-75
- (四) 制度保障:健全法律制度体系,完善管理约束机制75-76
- (五) 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76-77
- (六) 全球视角:加强生态问题的国际合作,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77-79
- 参考文献79-84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84-85
- 致谢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培育;走向人类文明的新境界──读《生态文明论》[J];求索;2000年02期
2 廖福霖;建设生态文明,永葆地球青春常驻[J];生态经济;2001年08期
3 徐春;“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召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陈志尚;在“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上的致辞[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生态宣言:走向生态文明[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朱孔来;;论生态文明[J];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10期
7 姬振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牛生霞;和谐社会离不开生态文明[J];协商论坛;2005年05期
9 孔云峰;;生态文明建设初探[J];重庆行政;2005年04期
10 王玉芹;刘磊;胡爱荣;;浅谈生态文明蕴涵的价值[J];江苏环境科技;2005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建丽;于爱春;徐婷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刘芳;佟维;;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3 王虹;;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政府职能转变[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周秀芸;;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贺庆棠;;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井文涌;;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曾凤括;;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初探[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文桢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田富;;生态文明建设刍议[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10 邱成;;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浅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才金;生态文明不可或缺[N];湖北日报;2003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国杰;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N];科技日报;2000年
3 常绍舜;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张国光;简评《生态文明论》[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种筱娜;生态文明村带旺生态旅游经济[N];珠海特区报;2006年
6 记者 乔宇 欧春坪;五年内生态文明村百分之百[N];珠海特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乔宇;一村一策建特色生态文明村[N];珠海特区报;2006年
8 潘广杰;生态文明重在建设[N];本溪日报;2007年
9 蔡永飞;建设生态文明的几个认识误区[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黄慧诚;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N];中国环境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4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5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刁尚东;我国特大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8 邱建辉;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与评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9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魏晓双;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洋;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龙;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范式转换”关系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张中卫;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年
5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7 高蕾;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8 吴菲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郭秋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涛;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4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84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