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就是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其指导思想、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领导民众践行社会主义事业,并赢得民众政治信任与支持的能力。其本质是一项人心工程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注重加强公信力建设,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进入新时期,随着执政环境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中国共产党公信力的内涵、公信力建设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公信力建设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加强公信力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因素、群体性事件、新闻媒体是影响党的公信力建设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应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主动适应新闻媒体的传播规律、借鉴其他政党公信力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完善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
【关键词】:公信力 中国共产党 公信力建设 党的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2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导论8-17
- (一)选题缘由与选题意义8-10
- 1. 选题缘由8-10
- 2. 选题意义10
- (二)研究现状10-14
- 1. 执政党公信力建设的作用研究11-12
- 2. 影响执政党公信力建设的因素研究12-13
- 3. 重塑执政党公信力的路径研究13-14
- (三)研究方法14-15
- 1. 因素研究法14
- 2. 历史研究法14
- 3. 结构分析法14-15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15-17
- 1. 创新点15
- 2. 不足之处15-17
- 一、中国共产党公信力概念的界定、功能及评价标准17-34
- (一)中国共产党公信力概念的界定17-23
- 1. 学界对执政党公信力概念的界定17-21
- 2. 中国共产党公信力概念的界定21-23
- (二)中国共产党公信力的功能23-25
- 1. 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凝聚力23
- 2. 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绩效23-24
- 3. 夯实执政根基,巩固领导地位24
- 4. 树立执政权威,维护社会和谐24-25
- (三)中国共产党公信力的评价标准25-34
- 1. 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25-27
- 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27-28
- 3. 群体性事件28-30
- 4. 社会公平与正义30
- 5. 干部作风30-34
- 二、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的历史沿革34-50
- (一)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的历史状况34-41
- 1. 政党公信力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简要比较34-35
- 2. 建党前夕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所作的贡献35-36
- 3. 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的曲折历程36-41
- (二)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的成就41-48
- 1.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2-46
- 2. 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6-47
- 3. 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47-48
- (三)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面临的挑战48-50
- 1. 执政环境带来的挑战48
- 2. 社会现实问题带来的挑战48-49
- 3. 公信力建设方法路径带来的挑战49-50
- 三、影响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的主要因素50-59
- (一)自身因素50-54
- 1. 理想信念50
- 2. 基层党组织50-51
- 3. 四风问题51-52
- 4. 贪污腐败52-54
- (二)群体性事件54-56
- 1.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54
- 2. 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因素54-55
- 3.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55-56
- 4. 群体性事件的危害56
- (三)新闻媒体56-59
- 1. 传播主体57
- 2. 传播方式57
- 3. 信息本身57-58
- 4. 信息受众58
- 5. 社会影响力58-59
- 四、新时期加强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的思考59-77
- (一)提高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科学化水平59-68
- 1.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特点59-60
- 2.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与党的公信力建设之间的关系60-61
- 3.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路径61-68
- (二)主动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68-72
- 1. 新媒体的概念68
- 2.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68-70
- 3.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的举措70-72
- (三)其它政党公信力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2-77
- 1. 苏联共产党72-74
- 2. 中国国民党74-75
- 3. 德国社会民主党75-77
- 结语77-78
- 致谢78-79
- 参考文献79-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民安;慎用警力处置群体性事件[J];领导科学;2000年04期
2 刘忠良;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J];领导科学;2000年09期
3 王昭耀;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 维护社会政治稳定[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年09期
4 齐岩兴,方芳;浙江省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及对策[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5期
5 戴纲;“新化西河群体性事件”个案分析及反思[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6 周忠伟,叶松;群体性事件及其评判[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7 龙庆相;论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8 宋昭君,曹扎根,李颖忠;强化信息收集 切实把握处置群体性事件的主动权[J];公安研究;2000年05期
9 周忠伟;群体性事件及其评判[J];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10 王大明;正确处理和预防群体性事件[J];求是;200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乃龙;;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陈海泉;;浅谈海警部队如何正确处置海上群体性事件[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港区、渡口船舶航行安全与管理论文集[C];2009年
3 毕雁英;;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及其根源分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董v
本文编号:284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284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