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价值意蕴
发布时间:2021-04-04 13:59
交往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世界每个角落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全球交往的进程中,深化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交往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也是马克思超越理性形而上学、实现哲学革命的理论成果。任何学术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需要立足于前人的思想理论之上。在马克思之前,古希腊哲人的语言交往思想、“人是城邦动物”的思想,近代哲学家的社会契约论、责任伦理说、主奴关系颠倒说、人的“类”本质学说等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想渊源。马克思交往理论贯穿于马克思各个时期的文本中。本文梳理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生成史,考察了从《博士论文》到《人类学笔记》中交往思想的嬗变,扩展了以往研究的文本范围,较为完整地再现了马克思交往理论形成、发展的逻辑演进过程。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唯物史观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将马克思交往理论置于唯物史观的视域中进行探讨。通过把交往概念与生产关系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对交往概念进行具体的界定;分别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把握交往理论在社会变革与人的发...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现实背景
(二) 理论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框架
四、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古希腊哲学中交往思想的滥觞
二、近代哲学中交往思想的隐现
三、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交往思想
(一) 康德的“责任交往”
(二) 黑格尔的“主奴关系”说
(三) 费尔巴哈的“类”哲学
第二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萌芽
(一) 《博士论文》:批判原子实体性
(二) 《莱茵报》:探讨精神交往观
导言》:交往关系发生实质性转换"> (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交往关系发生实质性转换
(四) 《论犹太人问题》:交往异化的雏形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交往异化的扬弃
(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交往本质的实践性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成熟
(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理论基本框架的确立
(二) 《共产党宣言》:全球化交往下的阶级斗争
四、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拓展
(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视域下的不平等交往
(二) 《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社会交往形态的演进
第三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哲学内涵
一、交往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一) 交往概念的界定
(二) 交往与生产关系的辨析
二、交往与社会发展
(一) 交往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变革
(二) 交往推动社会形态的变更
(三) 民族交往与世界交往
三、交往与人的发展
(一) 交往与人的社会性本质
(二) 普遍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回应
一、胡塞尔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
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三、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
第五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意蕴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学术价值
(一) 实现哲学思维范式的转化
(二) 实现对传统人本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三) 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支撑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实践价值
(一) 实现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
(二) 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享
(三) 实现自我的提升与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共享型政治体制:国家治理的一个侧面[J]. 郭海龙.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6(12)
[2]立足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共享发展[J]. 侯为民.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03)
[3]共享发展应厘清五对关系[J]. 孙振鹏.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6(03)
[4]共享发展理念的民生价值[J]. 韩喜平,孙贺. 红旗文稿. 2016(02)
[5]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创新与终极价值[J]. 叶南客. 南京社会科学. 2016(01)
[6]“文化共享”理念的理论演进与实践逻辑[J]. 王永友,史君. 南京社会科学. 2016(01)
[7]当前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问题及完善路径[J]. 王珊. 江西社会科学. 2015(12)
[8]马克思文化交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刘煜昊,张文雅. 理论学刊. 2015(11)
[9]论生产与交往的互动作用[J]. 郭祥才. 浙江社会科学. 2015(02)
[10]资源贫乏与政治贫困状态下的政治参与[J]. 吕庆春.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2(06)
博士论文
[1]走向他者之途[D]. 赵海英.吉林大学 2010
[2]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交往理论研究[D]. 马新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3]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D]. 侯志水.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马克思交往思想研究[D]. 许洪伟.黑龙江大学 2014
[2]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对促进人发展的现实意义研究[D]. 王晓晓.西南大学 2013
[3]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D]. 沈志男.中南大学 2009
[4]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D]. 王昊宁.吉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18164
【文章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现实背景
(二) 理论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框架
四、创新点
第一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古希腊哲学中交往思想的滥觞
二、近代哲学中交往思想的隐现
三、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交往思想
(一) 康德的“责任交往”
(二) 黑格尔的“主奴关系”说
(三) 费尔巴哈的“类”哲学
第二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萌芽
(一) 《博士论文》:批判原子实体性
(二) 《莱茵报》:探讨精神交往观
导言》:交往关系发生实质性转换"> (三)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交往关系发生实质性转换
(四) 《论犹太人问题》:交往异化的雏形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交往异化的扬弃
(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交往本质的实践性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成熟
(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理论基本框架的确立
(二) 《共产党宣言》:全球化交往下的阶级斗争
四、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拓展
(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视域下的不平等交往
(二) 《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社会交往形态的演进
第三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哲学内涵
一、交往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一) 交往概念的界定
(二) 交往与生产关系的辨析
二、交往与社会发展
(一) 交往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变革
(二) 交往推动社会形态的变更
(三) 民族交往与世界交往
三、交往与人的发展
(一) 交往与人的社会性本质
(二) 普遍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回应
一、胡塞尔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
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三、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
第五章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意蕴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学术价值
(一) 实现哲学思维范式的转化
(二) 实现对传统人本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三) 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支撑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实践价值
(一) 实现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
(二) 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享
(三) 实现自我的提升与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共享型政治体制:国家治理的一个侧面[J]. 郭海龙.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6(12)
[2]立足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共享发展[J]. 侯为民.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03)
[3]共享发展应厘清五对关系[J]. 孙振鹏.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6(03)
[4]共享发展理念的民生价值[J]. 韩喜平,孙贺. 红旗文稿. 2016(02)
[5]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创新与终极价值[J]. 叶南客. 南京社会科学. 2016(01)
[6]“文化共享”理念的理论演进与实践逻辑[J]. 王永友,史君. 南京社会科学. 2016(01)
[7]当前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问题及完善路径[J]. 王珊. 江西社会科学. 2015(12)
[8]马克思文化交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刘煜昊,张文雅. 理论学刊. 2015(11)
[9]论生产与交往的互动作用[J]. 郭祥才. 浙江社会科学. 2015(02)
[10]资源贫乏与政治贫困状态下的政治参与[J]. 吕庆春.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2(06)
博士论文
[1]走向他者之途[D]. 赵海英.吉林大学 2010
[2]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交往理论研究[D]. 马新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
[3]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D]. 侯志水.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马克思交往思想研究[D]. 许洪伟.黑龙江大学 2014
[2]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对促进人发展的现实意义研究[D]. 王晓晓.西南大学 2013
[3]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中的“自我”与“他者”[D]. 沈志男.中南大学 2009
[4]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D]. 王昊宁.吉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18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118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