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6 20:03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是一个整体,构成了一个意识形态理论体系,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主要内容之一。整体来看,他们意识形态思想形成过程时间比较一致,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一致,只是侧重点不同。论文第一部分是意识形态思想史。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有一个从唯心主义性质逐步转变为唯物主义性质,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第一,合作之前马克思的思想历程。首先,马克思中学时期已经具有个体与共同体相统一的思想种子。大学时期确立了作为自我意识的“绝对自由”、理性、“理论精神”和哲学的独立存在和绝对地位,抛弃了宗教,确立了哲学实践思路,即哲学批判或“理论精神”根据“本质”和“观念”来“衡量”“个别的存在”和“特殊的现实”,即用“本质”和“观念”的普遍性来消除共同体与个体(“个别的存在”和“特殊的现实”等)之间的矛盾。这个批判思路是“异化—回归”思路的开始。其次,《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实践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批判,一方面,以“普遍理性和普遍自由”和“对象世界所固有的规律”为标准和根据来批判现实,发现到处都是统治阶级和利益集团利用新闻出版、法律、制度和国家等共同体谋取自身特殊利益,损害“普遍利益”。另一方面,他...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2 《神圣家族》之前:“异化—回归”批判和意识形态基本矛盾的探寻
2.1 从中学到《莱茵报》时的马克思:绝对自由和唯心主义的哲学实践
2.1.1 中学时期:个体与共同体相统一的思想种子
2.1.2 大学时期:绝对自由和哲学批判思路的确立
2.1.3 《莱茵报》时期:绝对自由和哲学批判的实践
2.2 从不来梅到服兵役时的恩格斯: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观念万能”
2.2.1 不来梅实习时期:自由、理性和“人民的血肉”
2.2.2 柏林服兵役时期:“普遍东西的意识”和“观念万能”
2.3 《德法年鉴》前后的马克思:“异化—回归”批判和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
2.3.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揭露意识形态本质的两个思路
2.3.2 《论犹太人问题》前后:“普遍性”假象和国家“世俗结构”的缺陷
导言》:宗教的本质和实现“人的完全回复”"> 2.3.3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宗教的本质和实现“人的完全回复”
2.3.4 《穆勒评注》:劳动和交换中的人的本质的异化
2.3.5 《巴黎手稿》前后:“异化—回归”的完成和“普遍的人的解放”
2.4 英国实习时的恩格斯:财产“统治”成为法律和单个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矛盾
2.4.1 “物质利益的冲突”和国民经济学的欺骗与伪善
2.4.2 《英国状况》:“向自己本身复归”和“单个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矛盾
3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3.1 “历史科学”、人类解放和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
3.1.1 从《神圣家族》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意识形态思想的蜕变
3.1.2 《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科学”和“一般意识形态”的形成
3.1.3 资产阶级的“永恒的规律”和“纯粹理性”的批判
3.1.4 共产主义:人类解放和意识形态基本矛盾的消灭
3.2 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证和新形式
3.2.1 欧洲1848年革命与复辟时期: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表现及条件
3.2.2 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社会关系物化和资本主义拜物教
3.2.3 无产阶级独立革命时期:真正的共同体和意识形态消灭的实践证明
3.2.4 《反杜林论》:人类解放的实现和上层建筑的消灭
3.3 恩格斯后期: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3.3.1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伪装为普遍利益的意识形态策略
3.3.2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意识形态的独立性与“完结”
3.3.3 资产阶级革命的意识形态史
3.3.4 晚年通信:意识形态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4 “科学的意识形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人类解放
4.1 “一般意识形态”和“科学的意识形态”
4.2 社会结构、社会矛盾、精神生产和历史运动
4.2.1 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
4.2.2 精神生产:意识的产生、内容和演变
4.2.3 历史运动和异己力量
4.2.4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方法论
4.3 “历史科学”中的人类史
4.3.1 人类历史是实践的产物和结果
4.3.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冲突的根源
4.3.3 分工产生阶级、国家和虚幻的共同体以及异己力量
4.3.4 三种依次演进的社会关系形式
4.3.5 世界历史运动和日益扩大的异己力量
4.3.6 共产主义、真正的共同体和人的解放
5 意识形态理论体系
5.1 哲学基础:作为意识形态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5.1.1 唯心主义历史观
5.1.2 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典型: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5.2 社会结构中的意识形态
5.3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5.3.1 经济“红线”与意识形态的“曲线”和“中轴线”的关系
5.3.2 意识形态“服从自身规律”
5.4 意识形态产生的主观过程及原因
5.4.1 意识形态产生的主观方式和主观过程
5.4.2 意识形态产生的主观原因
5.5 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基本矛盾
5.5.1 意识形态是反映异己力量的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观念
5.5.2 意识形态是“统治”人们的具有普遍性的“虚假观念”
5.5.3 意识形态是按照“虚假观念”“建立自己的关系”的思想活动
5.5.4 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把特殊利益冒充为普遍利益的思想欺骗和思想统治
5.5.5 意识形态的基本矛盾
5.6 意识形态的特征
5.6.1 虚假的“普遍性”
5.6.2 “本末倒置”
5.6.3 “虚假的独立性的外观”
5.6.4 “没有历史”
5.6.5 形式化
5.7 意识形态的作用和消灭
5.7.1 作为思想条件参与历史创造:“借用”、“模仿”与合法性
5.7.2 “思想的统治”
5.7.3 意识形态的“完结”和“消灭”
5.8 作为意识形态的统治阶级思想及其生产者“意识形态家”
5.8.1 统治阶级思想的产生:服务革命和统治的理论策略
5.8.2 统治阶级思想的地位、性质和作用
5.8.3 “意识形态家”:“编造”阶级“自身的幻想”
5.9 意识形态具体形式
5.9.1 法与法律:实现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的中介
5.9.2 宗教: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感情上的形式”
5.9.3 伦理道德:“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5.9.4 目的论历史观和英雄史观
5.10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5.10.1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活动及其变化
5.10.2 资产阶级价值观、法、道德和哲学
5.10.3 资产阶级经济学
5.10.4 作为意识形态的拜物教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新辨析马克思对“犹太人问题”的解答——从《论犹太人问题》到《神圣家族》[J]. 刘秀萍. 哲学动态. 2019(07)
[2]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访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戴维·麦克莱伦教授[J]. 薛睿.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9(03)
[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及其现实意义[J]. 唐爱军.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4]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的多重涵义及其统一性——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经典文本的解读[J]. 秦志龙,王岩. 社会主义研究. 2018(05)
[5]《资本论》物象化论解读的贡献与缺憾[J]. 王南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6]马克思恩格斯考察“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四重维度及启示探微[J]. 肖唤元.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8(03)
[7]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新审视——以“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为视角[J]. 鲁克俭.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8(03)
[8]意识形态的四种隐喻[J]. 龙柏林. 理论学刊. 2018(01)
[9]马恩“意识形态”概念的多义性及其实践意蕴[J]. 肖士英. 探索与争鸣. 2018(01)
[10]物象化、物化与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J]. 刘召峰.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1)
本文编号:3206982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2 《神圣家族》之前:“异化—回归”批判和意识形态基本矛盾的探寻
2.1 从中学到《莱茵报》时的马克思:绝对自由和唯心主义的哲学实践
2.1.1 中学时期:个体与共同体相统一的思想种子
2.1.2 大学时期:绝对自由和哲学批判思路的确立
2.1.3 《莱茵报》时期:绝对自由和哲学批判的实践
2.2 从不来梅到服兵役时的恩格斯: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观念万能”
2.2.1 不来梅实习时期:自由、理性和“人民的血肉”
2.2.2 柏林服兵役时期:“普遍东西的意识”和“观念万能”
2.3 《德法年鉴》前后的马克思:“异化—回归”批判和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
2.3.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揭露意识形态本质的两个思路
2.3.2 《论犹太人问题》前后:“普遍性”假象和国家“世俗结构”的缺陷
导言》:宗教的本质和实现“人的完全回复”"> 2.3.3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宗教的本质和实现“人的完全回复”
2.3.4 《穆勒评注》:劳动和交换中的人的本质的异化
2.3.5 《巴黎手稿》前后:“异化—回归”的完成和“普遍的人的解放”
2.4 英国实习时的恩格斯:财产“统治”成为法律和单个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矛盾
2.4.1 “物质利益的冲突”和国民经济学的欺骗与伪善
2.4.2 《英国状况》:“向自己本身复归”和“单个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矛盾
3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3.1 “历史科学”、人类解放和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
3.1.1 从《神圣家族》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意识形态思想的蜕变
3.1.2 《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科学”和“一般意识形态”的形成
3.1.3 资产阶级的“永恒的规律”和“纯粹理性”的批判
3.1.4 共产主义:人类解放和意识形态基本矛盾的消灭
3.2 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证和新形式
3.2.1 欧洲1848年革命与复辟时期: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表现及条件
3.2.2 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社会关系物化和资本主义拜物教
3.2.3 无产阶级独立革命时期:真正的共同体和意识形态消灭的实践证明
3.2.4 《反杜林论》:人类解放的实现和上层建筑的消灭
3.3 恩格斯后期: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3.3.1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伪装为普遍利益的意识形态策略
3.3.2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意识形态的独立性与“完结”
3.3.3 资产阶级革命的意识形态史
3.3.4 晚年通信:意识形态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4 “科学的意识形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人类解放
4.1 “一般意识形态”和“科学的意识形态”
4.2 社会结构、社会矛盾、精神生产和历史运动
4.2.1 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
4.2.2 精神生产:意识的产生、内容和演变
4.2.3 历史运动和异己力量
4.2.4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方法论
4.3 “历史科学”中的人类史
4.3.1 人类历史是实践的产物和结果
4.3.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冲突的根源
4.3.3 分工产生阶级、国家和虚幻的共同体以及异己力量
4.3.4 三种依次演进的社会关系形式
4.3.5 世界历史运动和日益扩大的异己力量
4.3.6 共产主义、真正的共同体和人的解放
5 意识形态理论体系
5.1 哲学基础:作为意识形态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5.1.1 唯心主义历史观
5.1.2 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典型: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5.2 社会结构中的意识形态
5.3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5.3.1 经济“红线”与意识形态的“曲线”和“中轴线”的关系
5.3.2 意识形态“服从自身规律”
5.4 意识形态产生的主观过程及原因
5.4.1 意识形态产生的主观方式和主观过程
5.4.2 意识形态产生的主观原因
5.5 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基本矛盾
5.5.1 意识形态是反映异己力量的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观念
5.5.2 意识形态是“统治”人们的具有普遍性的“虚假观念”
5.5.3 意识形态是按照“虚假观念”“建立自己的关系”的思想活动
5.5.4 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把特殊利益冒充为普遍利益的思想欺骗和思想统治
5.5.5 意识形态的基本矛盾
5.6 意识形态的特征
5.6.1 虚假的“普遍性”
5.6.2 “本末倒置”
5.6.3 “虚假的独立性的外观”
5.6.4 “没有历史”
5.6.5 形式化
5.7 意识形态的作用和消灭
5.7.1 作为思想条件参与历史创造:“借用”、“模仿”与合法性
5.7.2 “思想的统治”
5.7.3 意识形态的“完结”和“消灭”
5.8 作为意识形态的统治阶级思想及其生产者“意识形态家”
5.8.1 统治阶级思想的产生:服务革命和统治的理论策略
5.8.2 统治阶级思想的地位、性质和作用
5.8.3 “意识形态家”:“编造”阶级“自身的幻想”
5.9 意识形态具体形式
5.9.1 法与法律:实现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的中介
5.9.2 宗教: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感情上的形式”
5.9.3 伦理道德:“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5.9.4 目的论历史观和英雄史观
5.10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5.10.1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活动及其变化
5.10.2 资产阶级价值观、法、道德和哲学
5.10.3 资产阶级经济学
5.10.4 作为意识形态的拜物教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新辨析马克思对“犹太人问题”的解答——从《论犹太人问题》到《神圣家族》[J]. 刘秀萍. 哲学动态. 2019(07)
[2]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访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戴维·麦克莱伦教授[J]. 薛睿.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9(03)
[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及其现实意义[J]. 唐爱军.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4]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的多重涵义及其统一性——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经典文本的解读[J]. 秦志龙,王岩. 社会主义研究. 2018(05)
[5]《资本论》物象化论解读的贡献与缺憾[J]. 王南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6]马克思恩格斯考察“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四重维度及启示探微[J]. 肖唤元.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8(03)
[7]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新审视——以“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为视角[J]. 鲁克俭.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8(03)
[8]意识形态的四种隐喻[J]. 龙柏林. 理论学刊. 2018(01)
[9]马恩“意识形态”概念的多义性及其实践意蕴[J]. 肖士英. 探索与争鸣. 2018(01)
[10]物象化、物化与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J]. 刘召峰.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1)
本文编号:32069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206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