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不断丰富发展及其实践

发布时间:2021-06-20 12:29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确立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本来就存在但又长期被人忽视的一个根本原则凸显出来,而且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新水平。以人为本之所以能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在于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动力;同时,科学发展观所涉及的所有的社会发展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狭义的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所阐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法,都是围绕着人展开的,都体现出把以人为本这一根本价值理念作为指导。本文以“以人为本”思想为中心,从考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入手,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阐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是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并说明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本文还积极探索了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人类社会应当"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命题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人类社会应当"以人为本"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坚持并不断发展"以人为本"思想
    第一节 毛泽东坚持并不断发展"以人为本"思想
    第二节 邓小平坚持并不断发展"以人为本"思想
    第三节 江泽民坚持并不断发展"以人为本"思想
    第四节 胡锦涛坚持并不断发展"以人为本"思想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理论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丰富深化了历史唯物论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
第四章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以人为本
    第一节 党的根本宗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人为本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实践以人为本
    第三节 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以人为本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邓小平的以人为本思想[J]. 刘瑞敏,王孝哲.  法制与社会. 2009(21)
[2]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现代阐释[J]. 赵卿.  世纪桥. 2009(07)
[3]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J]. 郭晓禄.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02)
[4]论以人为本提出之意义[J]. 马新民.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5]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取向:以人为本[J]. 李林海.  科技信息. 2009(07)
[6]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J]. 张志勇,耿国祥.  法制与社会. 2009(06)
[7]始终坚持推进“以人为本”的执政新理念[J]. 刘立新.  科技信息. 2009(06)
[8]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J]. 方传安.  经济师. 2009(02)
[9]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嬗变[J]. 张延鹏,张延星,胡伟.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8(03)
[10]简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J]. 陈耀林.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2)

博士论文
[1]“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研究[D]. 刘冰.吉林大学 2007
[2]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D]. 陈云芝.中共中央党校 2006

硕士论文
[1]马克思主义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 姜华.江苏大学 2007
[2]民本思想、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的历史观探究[D]. 魏宁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3]从科学发展观视角透视“以人为本”的社会目标理念[D]. 张晓波.山西大学 2007
[4]“以人为本”的哲学阐释[D]. 杜彬武.华中师范大学 2007
[5]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D]. 姜言言.黑龙江大学 2007
[6]略论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以人为本”[D]. 潘亚绒.福建师范大学 2007
[7]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丰富和发展[D]. 孟拥国.浙江师范大学 2006
[8]论以人为本[D]. 高宝珍.山西大学 2005
[9]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D]. 李广胜.河南大学 2005
[10]“以人为本”的哲学分析[D]. 胡晓鹤.苏州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391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2391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a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