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2 23:55
从哲学发展史看,任何一种哲学理论对人的理解都是和对世界的理解交织在一起的,马克思哲学也不例外。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问题。正是由于对人与世界的关系作出了不同于以往哲学的理解,马克思才创立了自己新的哲学。“感性世界”理论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是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直观唯物主义的直接批判。学界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如把感性世界归结为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和成果、把感性世界看作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起点等。但是,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感性世界”的理论内涵,以及“感性世界”在马克思哲学变革中的重大意义,仍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出发,将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放在其与实践的关系中进行研究,试图揭示“感性世界”理论在马克思哲学变革中的真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章 传统哲学对“世界”的理解
一、逻辑的存在和存在的逻辑:世界的自我冲突
二、感性存在和理性存在:理性的自我冲突
第二章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
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感性世界”理论的批判
二、“感性世界”的内涵
三、“感性世界”的基础:实践
(一) 实践概念的历史阐释
(二) 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创造性诠释
第三章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及其所实现的哲学革命
一、从理论视域到现实视域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与马克思的世界观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本文编号:3280906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章 传统哲学对“世界”的理解
一、逻辑的存在和存在的逻辑:世界的自我冲突
二、感性存在和理性存在:理性的自我冲突
第二章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
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感性世界”理论的批判
二、“感性世界”的内涵
三、“感性世界”的基础:实践
(一) 实践概念的历史阐释
(二) 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创造性诠释
第三章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及其所实现的哲学革命
一、从理论视域到现实视域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与马克思的世界观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本文编号:3280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280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