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3 20:50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表达社会本质的最基本的概念,也是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原初语境中使用最频繁的概念之一,它是马克思建构历史理论、完成政治经济学批判、展望共产主义的理论前提。但是,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仅很少有人提及,而且在被提及时也往往被当成一个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过渡性概念。其结果,这一概念的地位和意义被严重低估,甚至成了一个消失了的范畴。这一状况表明,要在当下学术语境中呈现马克思市民社会的意涵,离不开对市民社会话语线路的梳理,回到概念的起始处,首先搞清楚市民社会概念的起源和流变。本文首先探讨了西方市民社会的思想渊源。由古典意义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高度合一,逐步发展到现代意义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分立,最后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手稿中论述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依附政治国家这一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在继承和批判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基础上,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重构异化理论,运用分工和交换的逻辑,得出了市民社会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是人直接作为市民进行社会交往的形态,是“物质关系的总和”,或者说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与物质交往活动的统一体。市民社会诞生于共同体世界,但它...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沿革
    一、“市民社会”理论的缘起与历史发展
    二、马克思以前市民社会理论之检视
第二章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与理论旨意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旨意
第三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意义
    一、从理论意义来看
    二、从现实意义来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执政理念的演进[J]. 邓朴,祝小宁.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1(01)
[2]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及其启示[J]. 林坚.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09(00)
[3]黑格尔与马克思市民社会问题解决路径比较研究[J]. 王代月.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4]市民社会概念的起源、流变和社会历史基础[J]. 宫敬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5]从国家到市民社会:马克思思想的重要转变——以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研究中心[J]. 韩立新.  河北学刊. 2009(01)
[6]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嬗变述评[J]. 曾远英.  前沿. 2008(11)
[7]“社会”范畴的多维向度[J]. 宋严.  湖北社会科学. 2008(08)
[8]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 胡正昌,谢美航.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01)
[9]黑格尔、马克思和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之比较[J]. 杨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10]论制宪权与立法权的分离及其宪政意义[J]. 黄辉明.  河北法学. 2007(10)

博士论文
[1]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 崔予姝.东北师范大学 2009
[2]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现状、问题与前景[D]. 侯一夫.中共中央党校 2009
[3]社会发展视域中的政治文明[D]. 吴自斌.南京师范大学 2004
[4]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哲学思考[D]. 吕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



本文编号:32827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2827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6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