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自然“复活”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8 15:20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自然“复活”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存危机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马克思自然观逐渐成为理论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生态危机就是自然的一种“病态”,如果久病不治就会导致自然的死亡。为了探求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我们回到了马克思,试图从马克思那里汲取智慧。马克思针对当时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自然之死”,分析探索了实现自然复活的道路,进而形成了马克思的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贯穿马克思自然观的一条主线。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不仅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而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诉求。 本文从马克思自然复活的理论来源、实践基础和发展过程出发,系统梳理了马克思自然“复活”思想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劳动异化论视域的自然复活,马克思把劳动视为人与自然的中介,从劳动产品的异化分析入手,揭示了劳动活动的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的异化即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进而把“自然之死”归因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自然复活就必须实现私有制的自我扬弃。二是实践生存论视域的自然复活,马克思从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把实践作为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基础,认为“革命的实践”是解决人的改变和自然的改变相一致的关键,论证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三是两种生产论视域的自然复活,马克思从个体生命的生存出发,认为人为了生存就必须要生产,由此产生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并且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两个维度论证了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自然的复活。四是物质变换论视域的自然复活,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物质变换概念,把劳动看作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物质变换的断裂导致了“自然之死”,其根源在于劳动的社会组织方式。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自然复活 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5
- 第1章 马克思自然“复活”思想的形成发展15-25
- 1.1 马克思自然“复活”思想的理论来源15-17
- 1.1.1 对英法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超越15-16
- 1.1.2 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的扬弃16
- 1.1.3 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修正16-17
- 1.2 马克思自然“复活”思想的实践基础17-19
- 1.2.1 生产实践基础17-18
- 1.2.2 政治实践基础18-19
- 1.2.3 交往实践基础19
- 1.3 马克思自然“复活”思想的发展过程19-25
- 1.3.1 马克思自然“复活”思想的孕育20
- 1.3.2 马克思自然“复活”思想的提出20-21
- 1.3.3 马克思自然“复活”思想的确立21-23
- 1.3.4 马克思自然“复活”思想的发展23-25
- 第2章 马克思自然“复活”思想的主要内容25-37
- 2.1 劳动异化论视域的自然“复活”25-28
- 2.1.1 劳动产品的异化25-26
- 2.1.2 劳动活动的异化26-27
- 2.1.3 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27
- 2.1.4 人与人之间的异化27-28
- 2.2 实践生存论视域的自然“复活”28-31
- 2.2.1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29
- 2.2.2 人与自然相互对抗29-30
- 2.2.3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0-31
- 2.3 两种生产论视域的自然“复活”31-34
- 2.3.1 人自身的生产32-33
- 2.3.2 物质资料的生产33-34
- 2.4 物质变换论视域的自然“复活”34-37
- 2.4.1 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34-35
- 2.4.2 人与社会的物质变换35-37
- 第3章 马克思自然“复活”思想的重要意义37-44
- 3.1 理论意义37-40
-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理论支撑37-38
- 3.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38-39
- 3.1.3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39-40
- 3.2 现实意义40-44
- 3.2.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40-41
- 3.2.2 助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41-42
- 3.2.3 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宋湛;;试析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点[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廖杨;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转向及其现实意义[J];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01期
3 张步仁;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和超越[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4 郑冬芳;;论《神圣家族》中的唯物史观萌芽[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四个问题[J];学术月刊;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卫军;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当代价值[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自然“复活”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3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33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