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历史地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7 21:01

  本文关键词: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历史地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历程较长,格局独特,成因复杂,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堪称承前启后的一代。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初步形成至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初步完成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组织交接共存在11年之久,邓小平、陈云、叶剑英、李先念、胡耀邦、赵紫阳等人是这一代的主要成员,“四老带二新”是这一代的基本格局,邓小平是这一代的创建者与公认核心。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确立,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闸门,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中的伟大转折。 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功勋卓著,声名显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实现、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正式组建以及两代中央的顺利交接是其历史功绩的集中体现。 同时,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特色鲜明,遗产丰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赢得了党内外、国内外的广泛赞誉,从而奠定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历史功绩 总体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232;D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引言8-11
  • 第一章 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概述11-19
  • 一、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概念及其界定11
  • (一) 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概念提出11
  • (二) 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界定标准11
  • 二、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历史轨迹11-14
  • (一)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萌芽12
  • (二)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初步形成12-13
  • (三)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式确立与稳固发展13
  • (四)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第三代新中央的逐步过渡13
  • (五)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第三代的交接13-14
  • 三、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组织结构14-17
  • (一)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14-15
  • (二)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格局15-16
  • (三) 邓小平是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特殊的公认的领导核心16-17
  • 四、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的重要性17-19
  • (一)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的历史际遇17-18
  • (二)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的重大意义18-19
  • 第二章 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历史功绩19-29
  • 一、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一个创新理论19-22
  • (一)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19
  • (二)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9-20
  • (三) 邓小平理论的鲜明特点20-22
  • (四)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22
  • 二、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辟了一条特色道路22-25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历程22-23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23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23-24
  •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价值24-25
  • 三、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一次历史性巨变25-26
  • (一) 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内涵与地位25-26
  • (二) 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性质与任务26
  • (三) 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内容与表征26
  • (四) 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实现要素26
  • 四、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培育了一代新中央26-29
  • (一) 邓小平的接班人理论与实践27
  • (二) 北京风波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式组建27
  • (三)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第三代中央的顺利过渡27-29
  • 第三章 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价值定位29-36
  • 一、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特点突出29-30
  • (一) 民主团结29
  • (二) 素质超凡29
  • (三) 作风优良29-30
  • (四) 旗帜鲜明30
  • 二、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遗产丰厚30-33
  • (一) 邓小平理论的奠基作用30-31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价值31-32
  • (三) 接班人培养选拔与领导集体组建交接机制的传世功效32-33
  • 三、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声名显赫33-36
  • (一) 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对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评价33
  • (二) 国外各界对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评价33-36
  • 结论36-37
  • 致谢37-38
  • 参考文献38-3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勇兵;;科学发展观——科学的执政哲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3 邵显松;;析哈代小说在传统框架内表现出的超前意识[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郑明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理论发展的新境界[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吴学琴;挑战单向度全球化——马克思关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化理论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张能为;;论萨特伦理学的评价维度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任冬冬;;基于认识论视角下的以人为本内涵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施光跃;;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的民生问题考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练庆伟;;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概念的形成及蕴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胡美灵;;农民自治权探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李培龙;;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根基及其实践[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范耀登;;论特区政治改革的先行与试验[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8 葛振国;;“五名”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途径[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9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吴兆雪;刘勋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光辉典范[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慧勇;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D];南开大学;2010年

7 代俊兰;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及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8 黄文正;人力资本积累、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蔺淑英;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耿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4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佳杞;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干群矛盾及调节机制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斌;哲学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邵邦;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李婷;瞿秋白民生思想探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历史地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4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74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1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