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审美之维

发布时间:2017-05-18 06:28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审美之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通过扬弃传统哲学,将自己的哲学建立在感性活动和实践的基础上,对传统感性思想进行了重新阐述,实现了感性思想的转变。在他的感性思想中,包含了突出的审美特征。美首先是一种感性的存在,马克思提出劳动创造了美,艺术和审美活动是人本质力量的产物和人的自我观照。从审美之维来理解马克思的感性思想,会有助于拓展我们的理论视野,深化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认识。全文包括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审美之维的理论来源。这部分分为三方面:第一方面通过论述理解康德的审美思想而进一步理解马克思的审美思想,这部分将二者对审美的理解的相同之处作为出发点,即审美是在其艺术意义上的理论表达方式,进而认识到马克思的审美思想更注重于实践。第二方面通过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去理解马克思感性的审美思想,马克思认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将其应用于审美之中,但他扬弃了唯心主义辩证法并在这基础上又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三方面,通过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艺术思想评价去理解他的感性的审美思想。马克思认为审美是在感性与理性共同作用下的实践活动,他认同了费尔巴哈思想中物质(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的同时也提出了我们应该重视感性的作用。第二部分阐释了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基本内涵。感性在理性的指导下对物质界进行实践改造,扬弃了传统哲学对于感性思想的局限性,实现了精神和物质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最终达到了感性生活的解放。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审美内涵。通过对马克思审美思想的基本界定,又进一步引申阐述了审美的前提、审美的对象和审美的实现途径,从而确立了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审美内涵。第四部分客观分析了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审美之维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审美 感性 超越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1
  • 0.1 本文研究目的8
  • 0.2 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审美之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8-11
  • 0.2.1 国外研究现状9
  • 0.2.2 国内研究现状9-11
  • 1 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审美之维的理论来源11-19
  • 1.1 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审美思想到马克思感性的审美之维11-14
  • 1.2 从黑格尔的美学到马克思感性的审美之维14-17
  • 1.3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艺术思想评价17-19
  • 2 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基本内涵19-26
  • 2.1 马克思的感性思想对传统哲学的超越19-21
  • 2.2 马克思感性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感性活动21-24
  • 2.3 马克思感性思想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感性生活的解放24-26
  • 3 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审美内涵26-33
  • 3.1 马克思对审美的基本界定26-27
  • 3.2 马克思审美生活的前提是实现人的劳动自由27-29
  • 3.3 马克思审美的对象是普遍的感性生活29-31
  • 3.4 马克思实现审美生活的途径是感性活动31-33
  • 4 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审美之维的意义33-36
  • 4.1 理论意义:丰富了当代美学思想研究33-34
  • 4.1.1 对当代美学思想的理论贡献33-34
  • 4.1.2 消除主客二分的对立,进一步强调美与生活的不可分割34
  • 4.2 现实意义:为当代社会人的存在困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解决方案34-36
  • 结束语36-37
  • 参考文献37-39
  • 致谢39-4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40-41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齐大卫;;“最大的美”——世纪“审美之维”[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滕小松;文学研究的审美向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子茏;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审美之维[D];辽宁大学;2015年

2 许慧端;审美之维:艺术与社会现实[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志勇;公共关系的审美之维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孔维双;城市生活品质的审美之维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审美之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5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75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0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