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分子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8 15:13

  本文关键词:中国知识分子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经过不断摸索创造性地寓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于中国特殊国情的过程。它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社会主义思潮从19世纪70年代零星传入中国,到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最终被确立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知识分子是其传播主体,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过程是知识分子主动学习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知识分子逐渐认清中国国情的过程。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现实国情和他们的思想观念转化共同作用下的理性选择结果。 本文在大量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总结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和早期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点;探讨了知识分子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作用和评价;最后得出一些对现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传播 知识分子 社会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1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引言8-18
  • 1.1 选题来源和意义8-9
  • 1.2 文献综述9-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9-10
  • 1.2.2 国内研究动态10-13
  • 1.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13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13-18
  • 1.4.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时间的界定14-16
  • 1.4.2 关于知识分子概念的界定16-18
  • 第2章 中国知识分子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情况18-40
  • 2.1 传播者及其结构18-19
  • 2.1.1 传播者18-19
  • 2.1.2 传播者的结构19
  • 2.2 传播原因19-27
  • 2.2.1 内外交困的社会危机20-21
  • 2.2.2 马克思主义的魅力21-24
  • 2.2.3 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24-25
  • 2.2.4 共产国际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5-27
  • 2.3 传播内容27-40
  • 2.3.1 对马克思、恩格斯生平的介绍27-28
  • 2.3.2 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传播28-31
  • 2.3.3 对马克思主义三大部分的宣传31-37
  • 2.3.4 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介绍37-40
  • 第3章 中国知识分子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征40-52
  • 3.1 中国知识分子的传播品质40-44
  • 3.1.1 注重理论传播与国情实际相结合40-41
  • 3.1.2 注重传播主客体的互动41-42
  • 3.1.3 注重传播与探索并重42-44
  • 3.2 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特征44-52
  • 3.2.1 传播主体成分复杂性44
  • 3.2.2 传播内容的选择性44-45
  • 3.2.3 传播途径的多样性45-49
  • 3.2.4 传播过程的阶段性49-52
  • 第4章 中国知识分子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作用与不足52-76
  • 4.1 知识分子群体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作用52-56
  • 4.1.1 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52-53
  • 4.1.2 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53-56
  • 4.2 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作用56-62
  • 4.2.1 资产阶级改良派引入社会主义思潮56-58
  • 4.2.2 资产阶级革命派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58-60
  • 4.2.3 无政府主义者丰富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60-61
  • 4.2.4 有共产主义倾向知识分子规范和引导马克思主义传播61-62
  • 4.3 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作用62-67
  • 4.3.1 指导中国的民族和民主主义革命62-63
  • 4.3.2 整合社会政治力量,为建立中国共产党作准备63-64
  • 4.3.3 摧毁传统腐朽势力,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步伐64-66
  • 4.3.4 调适思想价值观念,调动人们参与革命的热情66-67
  • 4.4 知识分子自身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不足之处67-73
  • 4.4.1 对原理理解不深,造成诸多对马克思主义的误传67-70
  • 4.4.2 对国情认识不清,影响对革命道路的判断70-71
  • 4.4.3 从一般意识形态向特殊意识形态转变时间短71-73
  • 4.5 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不足之处73-76
  • 4.5.1 传播的经典著作少73-74
  • 4.5.2 翻译的水平有限74
  • 4.5.3 传播的方式简陋74-76
  • 第5章 现实启示76-88
  • 5.1 重视知识分子在传播思想文化过程中的作用76-78
  • 5.2 加强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78-80
  • 5.3 实现马克思主义传播途径的现代化80-84
  • 5.4 完善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交流机制84-85
  • 5.5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时代化相结合85-88
  • 结语88-92
  • 参考文献92-96
  • 致谢96-98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多彩中华——中国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J];中国民族;2006年03期

2 邵汉明;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J];新长征;1999年04期

3 刘炜茗;;关于当代知识分子读经之辩的梳理[J];理论参考;2007年07期

4 门洪华;;关于中国国家定位的思考[J];攀登;2014年02期

5 王裕宁;小平理论的思维特色[J];江南论坛;1997年04期

6 纳麒;关于中国民族及其文化的几个观点——在2003年昆明汉民族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7 魏晓丹;;《中国文化》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3年36期

8 左亚文;韩美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维度[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李秀华;;毛泽东:以中国民族文化形式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J];兰台世界;2007年19期

10 王理;火把节,魅力四射[J];时代消防;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徐良高;;中国民族文化中的认同问题[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2 ;知识与财富靠点滴积累 创新与发展靠智慧引导[A];中国改革创新先锋暨经济建设杰出人物风采[C];2012年

3 ;单双喜风采[A];改革开放三十年人物成就大典[C];2008年

4 石奕龙;董建辉;;福建省罗源县八井畲村民居建筑的历史变迁[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5 都培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对毛泽东一则经典表述的解读[A];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文集[C];2003年

6 荣长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九十年——概念、进程和规律[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任晶晶;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在京举行[N];文艺报;2012年

2 张鸿莲;走进中国民族文化大观园——长城艺术馆[N];中华建筑报;2013年

3 ;才子男装 引领中国服装文化潮流[N];中国服饰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彭争武 程玮坚 游峰 本报评论员 李坚 杨克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广东商学院兼职教授 向晓梅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庄惟敏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黄伟宗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 蒋年云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李宗桂 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 李权时 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 徐印州 广东商学院副院长、教授;40专家风云对话 全新解读“中国镇”[N];东莞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刘昆;向富有绿城特色的中国民族文化重要城市迈进[N];光明日报;2002年

6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王东;综合创新六大方略[N];湖北日报;2014年

7 孙燕;中国传统工艺品展销并重 谋求双赢[N];中国文化报;2006年

8 记者 俞家骅;翠绿开发风花雪月、中国金系列新品[N];中国黄金报;2007年

9 李林蔚 郑兴;中国女性——走出国门的文化使者[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10 林治波;以民族文化特性立于世界之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静;中国知识分子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D];华侨大学;2014年

2 邓静;泰剧热播中国的受众接受心理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3 潘玉娟;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南京财经大学;2013年

4 何玉红;明清时期伊斯兰教中国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知识分子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63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3763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0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