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取向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取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阅读技巧:Ctrl+D 收藏本篇文章
新媒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取向 毕业论文网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90多年的选择与传播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接受、发展、创新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于中国实际不断调整优化的传播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显著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传播模式的不断更新,马克思主义研论文联盟究开始进入“E-science”时代。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所具有的海量性、互动性以及个性化等特点,使其更适应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如今,包括IPTV、手机电视、楼宇液晶、博客、播客、微博、RSS(简易聚合)、SN(社会网络)等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颠覆了大众媒体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方式,而且给人类传播活动及生存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影响,同时也给作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充分利用新媒体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服务,为大众化服务,使理论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并深刻理解,并在实践层面转化为强大的凝聚力和精神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实践功能之所在。 毕业论文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语境与传媒优化
(一)马克思主义利用大众传媒在早期的传播与发展
回溯历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人都努力使用较先进的传播手段来传播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在当时,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是广播和各种著作报刊,也是最能体现工业化传播方式的传播手段,五四运动后的半年内,不仅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得以大量翻译出版,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报刊更达200多种,马克思曾说,媒体“无所不及、无所不在、无所不知。自由报刊是观念的世界,它不断地从现实世界中涌出,又作为越来越丰富的精神唤起新的生机,流回现实世界”[1](P179)。这正是大众传播媒介不断向人们提供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文化和精神需要的强大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的调整与优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既是我们党对思想理论建设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崭新论断。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当前互联网、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介质为依托,以有线或无线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送,促发了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深刻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形成与传播,进而也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宣传、教育和普及。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模式的变化,以前偏向“单向传播”的模式逐步让位于“互动传播”的模式。随着博客、微博、手机媒体等的广泛普及和大量应用,新媒体正在成为公众交流信息、表达意见的自由的论坛,成为无所不在的“民意广场”,给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为马克思主义创建了一种全新泛化的传播环境,传播更是立体的、多维的、形象的、生动的,也是更具渗透力的。 作文
(三)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传播方法创新的必然性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7月19日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 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1 494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为65.5%。基于新媒体强大的传播功能,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形态转变为实践形态便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已经无法拒绝也必须将其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载体。马克思指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P61) 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超越“解释世界”的功用,发挥“改变世界”的作用,体现其改造世界的情怀、理想和境界,必须要结合当前时代的状况,获得时代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法创新,我们必须要掌握并有效运用新媒体的传播手段,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时空范围,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时代化的发展,大众化的传播。
代写论文
二、马克思主义传播进程中新媒体的功能定位
(一)新媒体态势下媒介环境获得平等的常态回归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实现了新媒体传播模式的不断更新,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所具有的海量性、开放性、时效性、互动性以及个性化等特点,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拥有全新的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使其更适应受众多样化的需求。新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人类的每一代都会比上一代更加数字化”[2](P51)。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体由一元走向多元。传统的由传播主体主导的线性传播方式已被打破,实现了“所有人向所有人”的社会化传播。多元传播主体形成后,不同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都能通过新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所有的人变成平等的“信息人”。从广义上说,新媒体的出现使社会媒介环境出现了内容的多元化、形式的多样化、话语的平权化、组织的分散化、传播途径的复杂化、传受的个性化等新情况。从狭义上说,新媒体促使传统大众媒体的话语表达、视角触点、表现形式、监管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即新媒体传播的平民化倾向促使大众媒体等“机构”网站的报道视角由对上的仰视、对下的俯视转为网上的平视。 论文代写
(二)新媒体态势下个人自由话语权获得原有的回归
当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突破,社会媒介环境中原有的秩序和壁垒被打破。于是个人的传播能力得到张扬。但同时,良莠信息共存、文化冲突共存、观念博弈共存,并互相遵守着新媒体平等竞合的规则。因此,在新媒体的平台上,新的传播机制就会产生——话语领袖博客群(叙述个人观点的专栏)、P2P(同等者或者伙伴间网上用户信息资源的链接)、网上群组会议(“议程设置”在线大会)、公共话题社区(网民舆论角)、社会视角的影像共享空间(草根 DV 纪录片、新闻图片、现场录音录像剪辑、幽默动漫及影视短片等构成读图板块的播客)等,以此发出个体与民间的声音,吸引大家关注与讨论。2008 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网时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3],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面对新媒体的发展态势,新的技术特征导致媒体的属性和功能发生变化,主流媒体和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客流媒体交锋、对峙、融合。许多主流传媒机构,都开始从理念和技术层面去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媒体发展态势下的对策,树立与新媒体传播相适应的新理念,重构新媒体舆论引导的新模式。
作文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毕业论文网 毕业论文 论文网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取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4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50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