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
【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意识形态概念的接受史和解释史是丰富多样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乔治.马尔库什在本文中重新阐释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并将其划分为三种意义内涵,分别是论战—揭露的意识形态、解释—功能性的意识形态以及批判—哲学的意识形态。在本文中,作者详细探讨了三种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发挥的不同作用,不仅指出三种意识形态概念存在着某种相关性,更对彼此之间的差异和内在张力进行了批判性分析。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揭露 解释 批判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0AKS005]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项目编号:08A-002] 黑龙江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B036
【正文快照】: 人们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因为总体上说,它被视为马克思对一般社会理论和哲学两方面所做出的主要贡献之一。通过引入这个理论,人们认为,马克思在对待关于人类知识和认识的问题上,根本地促成了一种基本的全新定位——一种历史和社会导向的“转向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平;解释学的历史演变及其运用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2 名安;激进解释学[J];哲学动态;1993年01期
3 王晓朝;解释学——当代西方哲学的新潮流[J];浙江社会科学;1986年02期
4 G·夏皮罗 ,季桂保;《解释学传统》与《改造解释学境域》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8期
5 龚勋;关于“解释”的解释──读《解释学与人文科学》[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6 李鹏程;塞麦克论马克思主义与解释学的关系[J];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04期
7 R.P.克里斯,张小简;解释学与自然科学:导论[J];哲学译丛;1999年01期
8 王金福,陈海飞;解释学的越界与哲学的退缩和唯心主义化——解释学哲学化与哲学解释学化之历史意义评价[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保罗·黑利,无为;境遇合理性和解释学理解:伽达默尔对合理性的探索[J];天府新论;1997年02期
10 王金福;解释学:对理解的理解[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应全;;略论中国传统解释学的方法论性质[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2 王俊;;保罗-利科对解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超越[A];“法国哲学的现在与未来”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徐燕杭;;解神话的可能性——《神话》一书中符号学与意识形态理论的冲突[A];“法国哲学的现在与未来”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何卫平;;信仰与理性的冲突与交汇——近代西方解释学由局部向一般转化一个重要动力[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莫伟民;;利科尔的反思解释学及其与马克思的差异[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高阳;;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陈虎腾;;论意识形态的理性批判与意义建构[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8 张秀琴;;连接主义:拉克劳与墨菲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朱松峰;;生命把握生命——狄尔泰哲学的方法论[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10 张秀琴;;解构的“幽灵”与批判的辩证法——德里达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大学哲学系 赵敦华;从古典学到解释学的西学传统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9年
2 姜广辉;中国为什么没有解释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汤一介;走出“中西古今之争” 融会“中西古今之学”[N];人民政协报;2004年
5 本版编辑 同济大学 高宣扬 复旦大学 莫伟民 佘碧平;福柯:一个令人无从捉摸的人物[N];社会科学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谷重庆 马娟;儒学的使命[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7 贺来;辩证法研究的新趋势及其当代意义[N];光明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张虹;对“科技与人文”的重新审视[N];科学时报;2004年
9 张晓薇;王弼与瓦格纳的“相遇”[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计海庆;“所有的科学都是具体化于各种技术中的”[N];社会科学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飞;论理解——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解释学重建[D];苏州大学;2004年
2 孙冠臣;海德格尔的康德解释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梅景辉;生存与理解[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曹继东;现象学的技术哲学[D];东北大学;2005年
5 张今杰;哲学的改造—阿佩尔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潘惠香;马克思的《提纲》在理解中的命运[D];苏州大学;2008年
7 吴猛;福柯话语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4年
8 陈仁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杨军;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D];苏州大学;2010年
10 贾玉树;理性与可能世界[D];山西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筠筠;时间视域转换对哲学解释学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苏婉儿;冲破幻象的迷雾[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3 李云飞;“解释学境遇”的本体论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向修玉;当代西方现象学—解释学科学哲学论纲[D];厦门大学;2007年
5 褚薇薇;张湛及《列子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聪;“物之恶”:尤奈斯库与鲍德里亚的言说[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何华;论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普遍性[D];山西大学;2006年
8 蓝颖;詹姆逊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学重构及其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曲立伟;解释学关联与在场形而上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吴福友;通往善的解释学之路[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558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558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