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政治体制的探索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12:03
本文关键词:毛泽东对政治体制的探索研究
【摘要】: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基于对中国具体国情的深刻认识,在探索中国政治体制的理论和实践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探索的开创者。目前我国的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认真研究毛泽东对政治体制的探索理论和实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于新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体来说,毛泽东对政治体制的探索实践经历了良好开端、曲折发展和严重挫折三个阶段。1949年9月-1957年4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第一代领导集体规划了政治体制的蓝图,勾勒出政治体制由初创、过渡形态到大体具备社会主义性质这一初期阶段的基本发展轮廓。1957年4月-1966年5月,毛泽东对政治体制的探索呈现出曲折的轨迹,高度集权的体制结构虽进行过局部改进和调整,但最终还是不断得到强化。1966年5月-1976年10月,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政治体制进行了错误的探索,是我国政治体制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倒退。总之,毛泽东对于政治体制的探索是对其政治体制思想的重大实践,其探索的过程也是对政治体制不断创新、不断调整、不断改革的过程,为之后政治体制改革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其晚年探索的失误也为当前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训。
【关键词】:毛泽东 政治体制 探索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A841;D621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导论10-20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10-11
- (一) 选题缘由10
- (二) 研究意义10-11
- 二、研究现状11-14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14
- (一) 研究方法14
- (二) 研究思路14
-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及不足14-15
- (一) 重点和难点14-15
- (二)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15
- 五、概念界定15-20
- (一) 政治体制概念的由来15-17
- (二) 概念的含义17-20
- 第一章 毛泽东对政治体制探索的初步蓝图(1949年9月——1957年4月)20-33
- 一、过渡性体制的格局与结构20-27
- (一) 过渡性的国家权力结构体制21
- (二) 共产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与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21-22
- (三) 单一主权制与民族区域自治22-23
- (四) 中央两级政府体制与大行政区制度23
- (五) 党管干部的原则及其基本制度的确立23-24
- (六) 司法组织形式的初创及过渡性司法程序24-25
- (七) 意识形态管理体制循序渐进的改造与过渡25-26
- (八) 社会群众团体:人民参与和自我管理的活跃力量26-27
- 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确立及初期发展27-33
- (一) 第一部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27-28
- (二) 国家行政事务管理的统一与集中28
- (三) 国家立法工作的发展和司法体制的初期正规化建设28-29
- (四) 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29-30
- (五) 意识形态管理中的行政干预倾向及“双百”方针指导下的初步调整30-31
- (六) 共产党领导国家事务的方式及各项组织、制度建设31-32
- (七) 政治体制局部改进的酝酿32-33
- 第二章 毛泽东对政治体制的调整及政治体制的曲折发展(1957年4月—1966年5月)33-48
- 一、政治体制的局部改进及其失误与高度集权趋势的发展33-40
- (一) 良好的起点与不良的后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3-34
- (二) 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及其对政治体制的消极影响34
- (三) 国家权力机关职能的位移:共产党组织国家化34-35
- (四) 行政管理体制的横向集权趋势35-36
- (五) 司法体制的局部削弱36
- (六) “正确的个人崇拜”:党内个人决策的权力结构的形成36-37
- (七)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互相监督向单向监督的演变37-38
- (八) “党的驯服工具”:社会群众团体性质的变异38-39
- (九) “四大”与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直接管理39-40
- 二、国家政治体制的局部调整40-44
- (一) 权力上收——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40-41
- (二) “七千人大会”:党内生活的一度正常化41
- (三) 党政关系的重新调整41-42
- (四)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42-43
- (五) 意识形态领域的活跃43-44
- (六) 干部管理体制的改进44
- 三、高度集权的体制结构的强化44-48
- (一) 权力“金字塔”—纵向和横向权力向党的系统的集中44-45
- (二) 行政管理机构的重新膨胀和管理系统的准军事化45-46
- (三) 司法体制:政治体制中最薄弱的环节46
- (四) 个人决策结构的强化和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停顿46-47
- (五) 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与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密管理47-48
- 第三章 政治体制的严重瘫痪与畸形演变(1966年5月—1976年10月)48-62
- 一、政治体制的严重瘫痪及其在畸形状态中的初步恢复48-53
- (一) “打倒一切的全面动乱”48-49
- (二) 军管会和革命委员会49-51
- (三) 党组织的初步恢复51
- (四) 在造反派组织基础上成立的群众团体51-52
- (五) 被彻底砸烂的公、检、法52-53
- 二、畸形政治体制的内在矛盾53-57
- (一) 全面整党建党,再造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53-54
- (二) 国务院机构的调整变化和权力的下放54-55
- (三) 四届人大的筹备55-56
- (四) 群众组织的初步整顿和恢复56-57
- 三、全面整顿及政治体制的反复57-62
- (一) 邓小平的全面整顿57-59
- (二) 四届人大的召开和新宪法的诞生59-60
- (三) 工、青、妇等群众组织恢复、整顿中的分歧和斗争60
- (四) 政法系统的功能持续紊乱60-62
- 第四章 毛泽东对政治体制探索的历史意义、教训及其给当代政治体制改革的启示62-70
- 一、毛泽东对政治体制探索的历史意义62-66
- (一) 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体制的框架62
- (二) 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62-63
- (三) 确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63-65
- (四) 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65-66
- 二、毛泽东对政治体制探索的教训及其给当代政治体制改革的启示66-70
- (一) 毛泽东对政治体制探索的教训66-68
- (二) 毛泽东对政治体制的探索给当代政治体制改革的启示68-70
- 结语70-71
- 参考文献71-76
- 致谢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宁;;毛泽东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J];北京党史;1993年03期
2 胡德茂;“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体制的特征[J];党史纵览;2001年01期
3 谢雪屏;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05期
4 郭根山;;毛泽东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一段思絮[J];福建党史月刊;2006年02期
5 韩钢;;“文革”的教训与政治体制改革[J];大连干部学刊;2012年07期
6 肖贵清;;毛泽东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J];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11期
7 邹谨;张安;;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贡献——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J];大庆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8 王振海;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政治体制及其改革的思维与实践历程[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3年04期
9 李永成;论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的体制改革思想[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尹书博;中国政治体制的缺陷和“大跃进”运动的发起与持续[J];河南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洪森;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24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624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