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精神解放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5 11:28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精神解放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精神解放 精神生活的异化批判


【摘要】:精神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毕生最高追求,在历史与人本的双重维度中,他审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人的异化现实,这种异化同时体现在物质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精神生活领域的异化是劳动异化的直接结果,表现为人的生活本性的丧失。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哲学、宗教、艺术等属于非日常生活层面的人性的展现,但是在历史环境中会经常发生不同程度的扭曲和颠倒。资本主义社会中,宗教是纠缠人脑的幽灵,宗教(本体论神学)及其本质形而上学哲学构建的“上帝”之城乃是虚妄的海市蜃楼,使人们丧失对历史处境的认知;工业社会的大变革在为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的同时,也给现实世界蒙上一层幻象迷雾,为人打造出一副新的精神枷锁,即人们被另一种形式的“宗教”——拜物教——所控制。马克思强调,解放不是头脑的活动,而是变革现实的运动。因此,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异化的过程中,马克思同时也建构了人类精神解放之路:在实现条件方面,必须扬弃私有财产,消灭社会分工,破除虚幻共同体;在回返人的精神生活本性方面,必须恢复感性的丰富性,敞开历史性的全面生产,张扬反思性的实践意识;在缓和物质与精神的张力方面,必须在生产生活中做到物质与精神结合,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同步协调有序发展。值得特别提出来的是,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存在绝对的决定逻辑,精神生活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正是基于这一点,一些现当代西方著名学者,韦伯,卢卡奇,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等等,他们都突出推崇人类生活中的精神力量,从不同的视角继续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异化现象,为马克思的精神解放理论作出了新的时代注解。
【关键词】:马克思 精神解放 精神生活的异化批判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A8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导论8-16
  • 一、选题缘由8-10
  • 过去与未来之间:对当代人之物化处境的现实追问8-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0-16
  • (一) 国内研究现状10-13
  • (二) 国外研究现状13-15
  •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15
  • (四) 研究方法15-16
  • 第一章 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存境遇——自由世界的谎言16-21
  • 一、劳动异化和无产者的悲惨生活16-19
  • 二、精神生活的异化及其本质19-21
  • 第二章 清除纠缠人脑的幽灵——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21-29
  • 一、宗教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21-23
  • 二、宗教-形而上学的颠覆23-25
  • (一) 宗教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同质关系23
  • (二) 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23-25
  • 三、颠倒世界观的双重意义的批判25-27
  • (一) 对宗教的思维本质及其之间关系的批判25-26
  • (二) 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现代理性和主体性的扬弃与变革26-27
  • 四、批判的深化:货币成为现代社会的“上帝”27-29
  • 第三章 拨开现实世界的幻象迷雾——马克思对拜物教的批判29-39
  • 一、廓清批判前提:扬弃古典政治经济学29-31
  • (一) 直观性的研究触发点29-30
  • (二) 抽象的理论方法30-31
  • (三) 虚伪的意识形态旨归31
  • 二、批判商品的形而上学“怪诞”31-34
  • (一) 商品-物的世界的形成32
  • (二) 人与人-物与物关系的遮蔽32-34
  • 三、批判货币的神秘幻想34-36
  • (一) 虚假的平等幻象34-35
  • (二) 个体性与社会性关系的失衡35-36
  • 四、批判资本统治的癫狂世界36-39
  • (一) 资本“自行增值”的秘密36
  • (二) 经济理性转化为全部社会生活的逻辑36-37
  • (三) 日常生活的无意识幻象转向形而上学37-39
  • 第四章 精神解放——回返人的精神生活本性39-49
  • 一、精神解放的实质39-44
  • (一) 恢复感性的丰富性39-41
  • (二) 人的历史性生存41-43
  • (三) 反思性的实践意识43-44
  • 二、精神解放的现实条件44-46
  • (一) 对私有财产的扬弃44-45
  • (二) 分工的消灭45
  • (三) 虚幻共同体的破除45-46
  • 三、精神解放与物质解放之间的张力46-49
  • (一) 生产生活中精神与物质的结合性46-47
  • (二) 历史实践中物质解放与精神解放的内在关联47-49
  • 第五章 马克思的精神解放思想的历史效应49-57
  • 一、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49-50
  • 二、卢卡奇:物化世界与阶级意识革命50-52
  • 三、马尔库塞:单向度境况与解放美学52-54
  • 四、弗洛姆:精神异化与心理学分析54-55
  • 五、哈贝马斯:技术统治与解放的兴趣55-57
  • 结语57-59
  • 参考文献59-62
  • 致谢62-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小琴;;发展人的精神生活——当今社会的时代课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田军强;丰富新时期精神生活的原则初探[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5期

3 郭俊敏;;改善农民精神生活的着力点[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张权民;王博;;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精神生活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16期

5 陈立旭;;释放与规范:现代化语境下中西精神生活比较[J];杭州(下半月);2009年11期

6 潘华实;;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J];前沿;2012年10期

7 包乐平;生活方式改革初探[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00期

8 李致远;物质的富裕与精神的贫困[J];理论与实践;1994年04期

9 李芙蓉;精神生活也要“脱贫”[J];学习论坛;1996年06期

10 福贵;;办好老人“心家”[J];老人天地;200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含章;张志安;高碧姬;;提高老年人信息素养 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童世骏;;世俗化社会中的精神生活论纲[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3 王少明;;从快感到幸福感——论音乐与老年人精神生活[A];第四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尹有仕;;家庭教育对学困生的影响分析[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5 陈峗;;世俗化与现时代的精神生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6 ;怀化市城乡结合部老年人精神生活现状调查[A];“深化农村改革”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7 任晶;;创造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8 钟如森;王成武;;也谈如何增进老人与子女的思想感情沟通[A];婚姻·家庭·老人论文集[C];1994年

9 顾丹红;钱丽华;;养老——呼唤精神赡养[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翠翠;许容;;生活像一团麻,培训班帮我解疙瘩[A];中国大陆妇女危机干预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辉;关注困难群众的精神生活[N];阿勒泰日报;2009年

2 全国政协老干部局 王道恕;关心老干部精神生活 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N];人民政协报;2000年

3 孙瑞雪;陪孩子享受真善美的精神生活[N];中国教育报;2013年

4 杜显雷 任涛;群众实现经济收入和精神生活“双丰收”[N];人民政协报;2013年

5 沈壮海;先进文化与人的精神生活[N];光明日报;2003年

6 徐永仓;关注老干部精神生活[N];中国老年报;2008年

7 吴占中;关于富与贵的思考[N];新疆日报(汉);2012年

8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作家 王蒙;浏览、阅读与我们精神生活的质量[N];文汇报;2012年

9 谷中原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N];中国社会报;2013年

10 李艳丽 河南省洛阳市西下池小学;陪儿童过一种精神生活[N];中国教师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汪青松;社会主义精神富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清华;马克思精神生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孟宪婧;对小康社会精神生活的思考[D];吉林大学;2007年

3 段茳飞;失独父母精神生活问题及帮扶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4 王未;基层法官的精神生活及公务员伦理建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赵舒;当代精神生活物化困境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苏亚拉;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甘其毛都镇图古日格嘎查蒙古族牧民精神生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徐婧婷;城市老年人精神生活缺失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8 张婧;新媒体对青年精神生活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9 秦帆;精神生活的主体向度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10 路菲;马克思的精神解放思想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24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624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3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