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双重维度:政治的及历史观的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双重维度:政治的及历史观的
【摘要】:马克思在意识形态理论中不仅从政治的维度揭示了统治阶级通过编造虚假的观点来进行意识形态统治的做法,而且还从历史观的维度深刻地阐明了这种意识形态统治与生产方式发展水平之间的具体联系。历史观维度上的意识形态理论所揭示的,是意识形态的社会历史属性,而不是其现实功能。它不仅不能被消解在政治维度之中,而且还是后者的方法论指导。准确地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双重维度,对于我们正确地解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及拜物教批判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关键词】: 马克思 意识形态 政治 历史观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09JZD00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
【正文快照】: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尽管在学界不断地得到研究,但对它的争议也未曾停止过。因此,完整地解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解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的、历史的表现形式,而且还有利于我们还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真实面貌,从而深化对它的研究。很多研究马克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8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宏;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张秀琴;批判的向度及其旨趣:马克思与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孟庆艳;;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科学性的阐释[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黄力之;;市场经济过程对意识形态理论的验证与纯审美论的幻灭[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03期
5 陈书静;;马克思与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韩月香;;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展望[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1期
7 李菊霞;;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维度[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李砚忠;;论新制度学派的意识形态理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9 张秀琴;;从历史唯物主义到考古学和谱系学——福柯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贺翠香;;知识、话语与意识形态——从《知识考古学》看福柯早期的意识形态理论[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8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力之;;市场经济过程对意识形态理论的验证与纯审美论的幻灭[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贺翠香;;知识、话语与意识形态——福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推进和发展[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张秀琴;;解构的“幽灵”与批判的辩证法——德里达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4 张秀琴;;解构的“幽灵”与批判的辩证法:——德里达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A];2005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哲学会专场论文集[C];2005年
5 贺翠香;;知识、话语与意识形态——从《知识考古学》看福柯早期的意识形态理论[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6 李英田;;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大发展[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上海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胡振平研究员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郑忆石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 卢汉龙;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吴琼;多元化的话语[N];社会科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馨宇;回归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践基础[D];辽宁大学;2012年
2 徐彦伟;表象与询唤[D];吉林大学;2008年
3 邱晓林;从立场到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莫雷;穿越意识形态的幻象[D];吉林大学;2009年
5 余刚;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演变[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展红;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在后世的演进[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亚楠;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葛晓梅;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安徽大学;2004年
4 孙一鸣;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光秋;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实践意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商艳青;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7 陈燕敏;意识形态理论的建构与嬗变[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8 廉晓红;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胡文宇;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10 苏婉儿;冲破幻象的迷雾[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710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akesizhuyiyanjiu/710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