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1 13:38
从近现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理论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先导。在前现代社会迈向现代社会及后现代社会的过程中,理论特别是主体性哲学为新时代的到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现代法治是建立在主体性哲学基础之上的,纠纷解决是现代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与作为现代法治重要组成部分的刑事诉讼程序相依相随。主体性哲学以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二元划分为前提,是一种从主体到客体的单向度认识模式,它过分强调竞争、独白、非平等、过错、对抗性、过去式思维,强调形式化的理性和既有秩序的恢复。无论是当事人主义模式还是职权主义模式,统统都是在程序主体对抗中展开,从而不经意间使刑事程序陷入困境。随着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转向,刑事诉讼程序也发生着一定的转型,日益体现着主体间性哲学的影响。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是一个与他者话语沟通的实践主体,主体间不再是主客二分的过去式对抗性思维下的认知关系,而是那种在话语的商谈沟通中自我与他者的沟通关系,也是复合主体在理解对象中获得共识的过程。西方的刑事诉讼程序就是这样一个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历时性的过程,即确立主体性,然后克服主体性的一些弊端,重建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随着全球一体化、人类命...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及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刑事诉讼程序发展的哲学解读
第一节 刑事诉讼程序现代化过程中哲学基础的演变
一、主体性哲学的兴衰成败
二、主体间性哲学的承前继后
第二节 刑事诉讼程序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逻辑转向
一、主体性理论与刑事诉讼程序
二、主体间性理论与刑事诉讼程序
第三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一、巩固与克服: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的发展
二、培植与强化: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的发展
第二章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发展的审视
第一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主体性的张扬
一、对抗式诉讼下主体性的表征
二、非对抗式诉讼下主体性的表征
第二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的形式化问题
一、被追诉人主体性的宣言化与被动性
二、被害人主体性的边缘化与被压抑性
三、控审主体性的越位与被牵制
第三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半面妆”的分析
一、刑事诉讼法的形式理性不足所然
二、传统文化精神的熏染所致
第三章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发展的透视
第一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主体间性的迹象
一、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存在的平等对话
二、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存在的协商合作
第二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的发展桎梏
一、程序主体间对话中“遇隔膜”
二、程序主体间协商中“被合作”
第三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囿于“襁褓”的解析
一、刑事诉讼程序偏法律形式主义而失“交往理性”的影响
二、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多重格局交汇的映像
第四章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理论生成机制
第一节 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认识论基础
一、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是关系性的存在
二、刑事诉讼程序主体在关系中的形态
三、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是共在式的主体
第二节 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方法论基础
一、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的对话
二、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对话的特征
第三节 刑事诉讼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存在论基础
一、刑事诉讼程序主体行动的交往属性
二、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的应有存在方式是交往行动
第五章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重塑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的话语系统
一、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话语方式的转变
二、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话语系统的重构机制
第二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的行动系统
一、刑事诉讼中诉讼“主体中心”的消解
二、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的搭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2991264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及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刑事诉讼程序发展的哲学解读
第一节 刑事诉讼程序现代化过程中哲学基础的演变
一、主体性哲学的兴衰成败
二、主体间性哲学的承前继后
第二节 刑事诉讼程序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逻辑转向
一、主体性理论与刑事诉讼程序
二、主体间性理论与刑事诉讼程序
第三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一、巩固与克服: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的发展
二、培植与强化: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的发展
第二章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发展的审视
第一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主体性的张扬
一、对抗式诉讼下主体性的表征
二、非对抗式诉讼下主体性的表征
第二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的形式化问题
一、被追诉人主体性的宣言化与被动性
二、被害人主体性的边缘化与被压抑性
三、控审主体性的越位与被牵制
第三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半面妆”的分析
一、刑事诉讼法的形式理性不足所然
二、传统文化精神的熏染所致
第三章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发展的透视
第一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主体间性的迹象
一、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存在的平等对话
二、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存在的协商合作
第二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的发展桎梏
一、程序主体间对话中“遇隔膜”
二、程序主体间协商中“被合作”
第三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囿于“襁褓”的解析
一、刑事诉讼程序偏法律形式主义而失“交往理性”的影响
二、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多重格局交汇的映像
第四章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理论生成机制
第一节 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认识论基础
一、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是关系性的存在
二、刑事诉讼程序主体在关系中的形态
三、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是共在式的主体
第二节 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方法论基础
一、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的对话
二、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对话的特征
第三节 刑事诉讼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存在论基础
一、刑事诉讼程序主体行动的交往属性
二、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的应有存在方式是交往行动
第五章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重塑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的话语系统
一、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话语方式的转变
二、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话语系统的重构机制
第二节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的行动系统
一、刑事诉讼中诉讼“主体中心”的消解
二、刑事诉讼程序主体间性的搭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29912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2991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