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公共领域的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4 09:40
本文关键词:微博公共领域的建构研究
【摘要】:“网络革命”的浪潮推动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技术日趋成熟,互联网已从Web1.0时代迈入Web2.0时代。以去中心化、开放、共享为特征的Web2.0技术引发了一场新的媒介生态变革,以博客、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迅速崛起,将我们带入了全新的以个人自主传播为主的“自媒体”时代,“平民化”、“草根”、“微内容”等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关键字。自媒体为个体提供了信息传播与共享的平台,也因其平民化、个性化、门槛低、交互性强和传播迅速等特点受到社会大众的追捧,成为时下最受欢迎、最流行的传播媒介之一。在这个以个人自主传播为主的自媒体时代,普通大众成为了自媒体的主体,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特别是微博凭借其开放、平等、自由、即时、互动等特性迅速崛起,深刻变革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媒介生态。在大众传媒时代,由于消费社会的娱乐化现象和商业原则对公共领域的侵蚀,以及国家政治权力对公共领域的挤压,公共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消解,文化批判的公众转向文化消费的公众,政党和社团组织的操纵机制取代了公共领域的政治批判机制,公共领域内部的民主监督功能日益弱化。这些都使得公共领域无论是在体制内外,都难以真正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使命,民主、自治的公共领域开始走向衰落。大众传媒在构建公共领域方面的功能日益退化,而在当下的自媒体时代,微博作为信息传播共享和意见讨论的平台,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开放、平等的公共话语空间,公共意见和公共舆论得以形成,成为了整个社会重要的舆论阵地,并能运用理性和批判的精神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肩负起了振兴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重任。微博强大的传播力量、舆论监督和社会动员力量更是凸显了其在社会公共事务方面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并为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转型与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微博能否担负起重振公共领域的重任,微博公共领域在建构过程中又面临着哪些困境与挑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反思与探究的。将微博置于公共领域这一热门理论框架下研究是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就其理论意义而言,首先,公共领域是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一个前沿性问题,而微博又是时下最为流行的自媒体之一,颇受学界关注,将二者结合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前沿性。其次,国内外学界目前虽有不少针对网络公共领域的相关研究,但将微博单独抽离出来,与公共领域相结合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缺乏对这一问题系统的梳理与总结,鉴于此,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弥补和深化有关微博公共领域的研究。从现实意义方面来看,微博为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建构带来了曙光,引领着哈贝马斯理想化的公共领域从理论走向现实。微博公共领域的建构研究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第一,本文的研究对微博公共领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与展望,这将有助于微博公共领域未来健康有序的发展;第二,微博公共领域的建构有利于反映社情民意,集中民智、汇聚共识,促进公民意识的形成,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第三,微博充分承担起公共领域的职能,推动社会公共事件的处理与解决,进而促进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文明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微博公共领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以及微博公共领域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自媒体语境下的微博,从微博的自媒体语境出发,分析了微博的自媒体传播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从现实层面出发,对微博公共领域进行了历时性考察,梳理了微博的产生及其发展的历程,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从微博打拐、微博直播、微博反腐、微博争鸣、微博公益五个方面论述了自媒体时代的“微博之力”。在第三章微博公共领域建构的理论可能性中,以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为基础,从“零门槛”让全民参与成为可能,蕴涵理性与批判性,以及关注公共事件三个方面论证了微博与公共领域的契合性,探讨了微博建构公共领域的理论可能性。在前三章的研究基础之上,第四章通过对微博准入门槛的实际提高,话语权的实际不平等,过度娱乐化、商业化及公共权力的介入对公共性原则的消解,以及理性与批判气质的缺失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反思了微博公共领域在建构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与难题。这一部分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第五章微博公共领域的发展展望部分,从微博用户媒介素养的提升,理性交往的扩大,微博技术的更新,微博规则的完善,以及网络立法的推进这几个方面对微博公共领域未来健康有序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和展望。期盼微博能更充分地履行其舆论监督、理性批判等职能,成为坚守正义、激浊扬清的公共空间,真正肩负起重振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重任。
【关键词】:自媒体 微博 公共领域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20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3 研究内容14
- 1.4 研究方法14-15
- 第2章 自媒体语境下的微博15-26
- 2.1 微博的自媒体语境15-16
- 2.2 微博的自媒体传播特征16-17
- 2.3 微博的自媒体发展路径17-20
- 2.4 自媒体时代的“微博之力”20-26
- 第3章 微博公共领域建构的理论可能性26-31
- 3.1 公共领域的概念26-27
- 3.2 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27-28
- 3.3 微博与公共领域的契合性28-31
- 第4章 反思微博公共领域的建构困境31-43
- 4.1 准入门槛的提高31-32
- 4.2 话语权的不平等32-33
- 4.3 公共性原则遭到消解33-39
- 4.4 理性与批判气质的缺失39-43
- 第5章 微博公共领域的发展展望43-48
- 5.1 微博用户媒介素养的提升43
- 5.2 理性交往的扩大43-44
- 5.3 微博技术的更新44-46
- 5.4 微博规则的完善46
- 5.5 网络立法的推进46-48
- 第6章 结语48-49
- 致谢49-50
- 参考文献50-53
- 个人简介53-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异平;赵玲;;论微博公共领域中公共精神的缺失[J];东南传播;2011年06期
2 党雷;;微博环境下公共领域的建构与规范[J];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3 张维;;微博公共空间的“再封建化”[J];青年记者;2013年33期
4 胡晓;薛岳;;论微博对公共领域建构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2年08期
5 徐红昌;张静茹;;微博客作为新型传播媒介的构建意义[J];中国报业;2011年04期
6 王君超;;微博的表达权及“理想传播情景”的构建[J];中国出版;2011年06期
7 佘世红;;微博语境下的消费主义文化[J];中国出版;2012年18期
8 谢英香;冯锐;;网络公共领域中的微博媒介作用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韦红亮;试论微博对公共领域的重构[D];郑州大学;2013年
2 舒环;论微博中公共领域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30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730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