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婚外性行为与社会文化关系

发布时间:2018-03-08 07:00

  本文选题:少数民族 切入点:流动人口 出处:《中国公共卫生》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婚外性行为现况,分析社会文化因素对婚外性行为的影响。方法 2012年7—10月,采用分阶段抽样方法,在贵州省兴义市、七星关区、威宁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集中的工厂、建筑工地、服务场所随机抽取291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艾滋病高危性行为一对一面访匿名问卷调查,并采用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婚外性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结果贵州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有婚外性行为者占31.6%;不同民族、性别、宗教信仰、文化程度、月均收入、有无串姑娘习俗、有无放寮习俗、有无不落夫家习俗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婚外性行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侗族(OR=10.77)、苗族(OR=7.70)、月均收入≥2 000元(OR=2.34~5.95)、不落夫家习俗(OR=3.56)、串姑娘习俗(OR=2.18)、男性(OR=2.57)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婚外性行为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0.34)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婚外性行为的保护因素。结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婚外性行为发生率较高;民族、月均收入、不落夫家习俗、串姑娘习俗、性别、文化程度等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婚外性行为。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xtramarital sexual behavior in minority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sociocultural factors on extramarital sexual behavior. Methods from July to October of 2012, a phased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in Qixingguan District, Xingyi City, Guizhou Province. In Weining County, 291 ethnic minority migra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factories, construction sites, and service sites where the minority migrant population was employed to conduct a one-to-one one-to-one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HIV / AIDS high-risk sexual behaviors. The multivariate logistic stepwise regression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affecting extramarital sexual behavior. Results among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31.6 had extramarital sex,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gender, religious belief, educational level, average monthly income. A comparison of the out-of-marriage sexual behavior of the minority floating population with or without a string of girls, with or without the practice of Fangliao, and with or without a husband's famil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Dong nationality was the risk factor of sexual behavior outside marriage of minority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average monthly income was more than 2 000 yuan or more than 2 000 yuan. The average monthly income was more than 2 000 yuan. The average monthly income was more than 2, 34, 5. 95%, and the custom of not falling off husband's family was 3. 56%, and that of girls was 2. 18%, and that of male people was 2. 57% (P < 0. 05, P < 0. 05), which was the risk factor of extramarital sexual behavior among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extramarital sexual behavior of minority floating popula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minority floating population.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such as educational level influence extramarital sexual behavior.
【作者单位】: 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1YJAZH034)
【分类号】:C92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宁;武沐;;中国少数民族相关艾滋病问题研究的再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4期

2 祖力亚提·司马义;曹谦;;性行为与艾滋病感染风险——新疆少数民族艾滋病性传播现状的社会学定性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01期

3 王爱民;雷世光;刘志民;陈芳;唐先源;李攀;彭朝俊;;贵州省织金县吸毒人群艾滋病感染率及相关行为知识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6年03期

4 李彬;王英;张帆;高冰;雍立真;韦丽琴;;流动人口婚外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07期

5 潘绥铭;黄盈盈;李io;;中国艾滋病“问题”解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6 朱莹莹;王璐;陈鑫;彭志行;喻荣彬;汪宁;;北京市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行为及感染情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2年09期

7 周如南;;民族地区的艾滋病传播与防控——以凉山彝族地区艾滋病与地方社会文化调查为例[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宁;;学界有关艾滋病传播研究的回顾——以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为例[J];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2 向兵;曹金红;何翰成;;武汉市建筑工人性行为特征及安全套使用情况与干预效果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年03期

3 张宁;武沐;;十年来社会组织(NGOs)参与防治艾滋病研究述评[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景军;郇建立;;中国艾滋病研究中的民族和性别问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王爱民;陈芳;唐先源;陈丹;彭朝俊;肖克彬;罗丽娅;;织金县HIV感染者随访报告[J];贵州医药;2006年12期

6 田应娟;陈祖府;胡忠萍;张永革;;黔南少数民族地区1997~2005年艾滋病监测分析[J];贵州医药;2007年01期

7 李光勇;;少数民族民间组织介入艾滋病患者救助的途径与优势——以四川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05期

8 徐晓军;屈媛媛;;乡村艾滋病人印象管理的路径分化逻辑——湖北XY市艾滋病村庄的实践[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9 胡健;;社会文化因素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影响[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10 岑晓钰;张河川;郭良骥;;佤、汉族青少年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比较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琳琳;杨永利;施学忠;尹姗姗;王爱英;;郑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安全套使用干预模式的析因设计分析[A];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赵万智;存“异”求“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臧春鹏;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传播流行的影响[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3 赵锐;河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优化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高一飞;滇西某高速公路建设工地沿线的艾滋病风险与人口流动[D];中山大学;2008年

5 张晓虎;制度变迁的价值观念基础[D];吉林大学;2010年

6 胡宇峰;深圳市梅毒疫情时空分布特征和防治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陈敏利;媒介艾滋病议题建构的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8 方艳;诚信问题社会建构中传媒场域介入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军;饭店“打工妹”预防性病艾滋病同伴网络干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2 左谦;北京市两处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知识、行为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3 张红艳;我国艾滋病预防中的主要生命伦理难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胡玲;艾滋病流行地区县城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及干预效果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彭兰;《广州日报》艾滋病报道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何翰成;武汉市职业技术类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评价[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7 孟晓军;吉林省艾滋病疫情估计和预测[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8 陈桂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道德权利及道德义务探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9 吴娅丹;有偿献血引发艾滋病感染:风险境遇与风险规避[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官莹;论药品专利保护与公共健康的协调[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繁;傅继华;张睿孚;王岚;刘学真;王璐;王丽艳;吕翠霞;陈靖;汪雁鹤;张晓飞;曲成毅;;艾滋病疫情与流动人口分析[J];传染病信息;2006年05期

2 黄小洵;傅华;商继政;;论性交易的法律治理[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06期

3 许辉;王育斌;宋世震;;建筑工人预防艾滋病知识行为调查及健康教育干预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年05期

4 林鹏;艾滋病预防控制策略[J];华南预防医学;2005年04期

5 曹韵贞;艾滋病临床流行病学和预防控制前景[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2年01期

6 李飞;庄孔韶;;“作为文化的组织”的人类学研究实践——中国三个地区女性性服务者群体特征之比较及艾滋病/性病预防干预建议[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王刚,王元新;论卖淫嫖娼的现状与对策[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雷世光 ,柏珩,高春秀,杨宏远;贵州省艾滋病防治战略规划[J];贵州医药;2002年01期

9 谢秋娟;萧燕;曾刚;晋灿瑞;吕繁;;18城市不同类别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视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年03期

10 林U,

本文编号:1582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582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b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