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际城乡人口流动成因的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本文选题:省际人口迁移 切入点:迁移模式 出处:《人口与发展》2017年03期
【摘要】:运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结合重力模型、推拉理论,以及我国除港澳台外31个省市区中每个省市区对应其余30个省市区的930个样本的实际特征,细化分析在不同的人口迁移模式下,影响我国省际城乡人口流动的共性和特性因素。在省际农村到城市、农村到农村、城市到城市、以及城市到农村四种迁移模式中,农村到城市依然是最主要的迁移模式。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四种不同迁移模式下,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地理因素是影响人口流动的共性因素。其中,迁出省份的人口推力作用在农村迁往城市的模式中表现得最大,迁入省份的人口拉力作用则在城市迁往城市的模式中表现得最大,而人口迁移数量对距离的弹性在农村迁往农村的模式中最高,同时教育差距在除了农村到农村模式之外的其它三种模式中都表现出与人口迁移量显著正相关的关系。
[Abstract]:Using the data of the sixth census in 2010, combined with the gravity model, the push-pull theory and the actual characteristics of 930 samples of the other 30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cities in China except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Detailed analysis is made on the commonn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provincial rural-urban population mobility in China under different population migration modes. In the interprovincial rural-to-urban, rural-to-rural, urban-urban, and urban-rural migration model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under the four different migration patterns, economic factors, population factors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are the common factors affecting population mobility. The population thrust effect of moving out provinces is the largest in the mode of rural migration to cities, while the population pull effect of moving provinces is the largest in the mode of urban migration. The elasticity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to distance is the highest in the model of rural migration, and the education gap show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population migration in the other three models except the rural to rural model.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经济管理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口流动对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作用分析”(716730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C924.2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永兵;靳宏昌;李贵清;郑鑫;;大型调水项目生产调度系统研究与设计[J];水利信息化;2017年02期
2 吴海平;;分布式实时数据库在广域网SCADA中的应用[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7年02期
3 徐永兵;孙水英;袁东;;南水北调水质智能监测分析系统设计初探[J];黑龙江水利;2016年05期
4 舒忠;;探讨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常见问题以及相关对策[J];信息通信;2015年04期
5 王丹;贾菁;;新时期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安全的有效防范策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08期
6 张小彦;;关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的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年20期
7 于彤;杨红军;;新时期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安全的有效防范策略[J];无线互联科技;2013年11期
8 魏烁;;信息安全存在的隐患以及应对措施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年08期
9 黄尚科;;信息网络化安全问题的浅析[J];科技与企业;2013年03期
10 吴昌合;王翰博;;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用户安全问题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宋厚清;于国安;李永健;;大型泵站调度运行管理系统设计研究[J];山东水利;2010年04期
2 杨龙月;宋辉;乌小茜;;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范[J];网络与信息;2009年08期
3 张艺林;;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技术分析[J];知识经济;2009年09期
4 彭易华;;城市天然气管网DMS输配管理系统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年07期
5 陈作霞;张凯;李振坤;;异地容灾系统和数据仓库中数据同步的设计及其关键技术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年05期
6 江守钰;陈希媛;彭顺风;;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调度运行管理系统概述[J];水利水文自动化;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德辉;;论我国城乡人口流动的有序调控[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2年04期
2 丁军;;沿海地区城乡人口流动制度屏障分析[J];城市问题;1993年02期
3 汪慧;;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我国城乡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剖析[J];学习与思考;1997年06期
4 牛建林;;人口流动对中国城乡居民健康差异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5 童潇;;城乡一体化、城乡人口流动与社会管理创新——“后户籍制”背景下城乡人口流动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政策创新[J];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10期
6 华小全;;城乡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7 郭江平;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城乡人口流动的新特点及其启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柳百萍;我国户籍管理制度对城乡人口流动的影响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张正河;;城乡人口流动下的村庄建设[J];人民论坛;2013年11期
10 王宏波;赵晓宇;段莉群;;城乡人口流动的单向性及其社会经济约束[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峰;;城乡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及其对策[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2 蒋彬;;四川藏区城镇化滞后的原因及对策[A];“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李文;城乡人口流动政策绊住了中国发展[N];中国改革报;2008年
2 通讯员 巩文文;切实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率先突破[N];济宁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孙妙凝;让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关爱和温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丽;论中国和谐社会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人口流动[D];燕山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679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667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