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家人口政策的历史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选题:印度 切入点:家庭计划 出处:《人口学刊》2014年06期
【摘要】: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全国范围推行家庭计划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清晰人口政策的国家之一。从立国之初设计推动家庭计划政策到2000年最终形成清晰的国家人口政策,印度国家人口政策的历史演进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在61年的家庭计划实践与探索中,殖民因素与马尔萨斯主义、地域差异和城乡分割、土地制度与土地关系、宗教制度与传统文化、识字率及受教育机会、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援助、政府结构和政治斗争对人口政策的实施与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印度政府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期望的人口控制目标大都没有实现,但印度家庭计划为人类正确认识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规律做出了先驱性的贡献。印度的经验和教训说明,一国人口政策的制定应充分认识人口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人口政策的目标取向应更全面地关注人口、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India is the fir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have a nationwide family plan and one of the few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 have a clear population policy.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ountry to the design of the family planning policy and the formation of a clear national population policy in 2000,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India's national population policy has roughly undergone six stages.In 61 years of family plann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colonial factors and Malthus doctrine,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and urban and rural divisions, land systems and land relations, religious system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literacy and access to education,Aid from foreign government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government structure and political struggles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rend of population policy.Although most of the population control goals expected by the Indian government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have not been realized, family planning in India has made a pioneering contribution to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s of population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India show that the formulation of a country's population policy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sociality and history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goal orientation of the population polic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society and economy.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人口所;
【基金】: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子课题“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借鉴和21世纪中国人口政策的选择”(09&ZD05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人口持续低增长影响下我国人口政策目标及策略研究(11YJC840040)
【分类号】:C924.3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晓丹;印度国家人口政策[J];当代亚太;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4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5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7 周德海;;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动型动力机制的精神实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李继武;;对人学五个“要义”和“以人为本”内涵的看法——与顾智明教授商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建国;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婷婷;北京市高中新课程政策执行问题与对策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2 潘乃涛;不同所有制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比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3 刘谦;异化劳动学说与剩余价值理论的辩证统一[D];河北大学;2014年
4 王思佳;民间借贷法律风险规制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5 梁晶;论中产阶级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4年
6 杨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软实力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7 陈少丹;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态德育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晔;基于军人群体的审美需要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9 韦银凤;广西农民生态意识培养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周勇华;四川省中小学教学名师“高原现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孙士海;印度政治五十年[J];当代亚太;2000年11期
2 阎瑞,陈胜利;四十年来中国人口年龄别死亡率与寿命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1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司久岳;[N];人民日报;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冠英;;低素质人多是你们高素质人的福气——读《必须认真审视我国的人口政策》之惑[J];山西文学;2007年02期
2 陈一平;中国人口政策的评价性分析与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3 冯天丽;印度人口政策的转变——由单一的节育目标向多功能服务转变[J];南亚研究季刊;2001年02期
4 张呈琮;人口政策与人力资源开发[J];人口学刊;2002年02期
5 姜学民,张敏;根据“闭路开环”原理制定人口政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04期
6 易申波,张斌;浅析中国人口政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7 肖凤鸣 ,马英林 ,卫宇坤 ,张振贵;关于我市实行适度扩张人口政策的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8 王晓丹;印度国家人口政策[J];当代亚太;2003年02期
9 李惠茹,杨娜;营造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条件:继续实施紧缩的人口政策[J];人口与经济;2003年S1期
10 李图强;政府管理中的公共政策分析——人口政策知识应用层面的探讨[J];人口研究;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彪;;人口政策要服从于中华复兴的战略目标[A];激辩“新人口策论”[C];2009年
2 穆光宗;;我国人口政策应如何走?[A];激辩“新人口策论”[C];2009年
3 ;关于中国人口政策的问卷调查[A];激辩“新人口策论”[C];2009年
4 童光荣;李瑞艳;;人口政策、人口生存周期与经济增长[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5 高建昆;;人口政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综述[A];激辩“新人口策论”[C];2009年
6 汤兆云;;我国人口政策绩效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邓聿文;;人口政策理应务实调整[A];激辩“新人口策论”[C];2009年
8 ;新浪网、第一调查网对程恩富教授人口政策建议的网上调查[A];激辩“新人口策论”[C];2009年
9 董立俊;;二十一世纪生育政策决策选择——应尽快实行“1+1=1+1”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A];第六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叶文振;;“人口红利”与我国人口政策[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二)——积极老龄化研究之四——老年人与发展[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孙树菡;韩印日三国人口政策发展历程及启示[N];中国人口报;2007年
2 记者 丁婷婷;蔡f 谈人口政策:如何调整“已有部署”[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刘洪文 通讯员 浦萍 吴旭波;地区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99.83%[N];阿克苏日报(汉);2011年
4 本报记者 胡东林;彭文生:人口政策已到调整时[N];中国证券报;2013年
5 本报评论员 阮修星;适时适度微调人口政策确有必要[N];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
6 张道光;人口规划前置 人口政策统筹[N];中国人口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张朝晖;调整人口政策宜早不宜迟[N];中国证券报;2013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 王晓丹;印度国家人口政策的发展与实施[N];中国人口报;2005年
9 ;人口政策转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邸铭旭;张荣胜委员提出:我省人口政策应进行调整[N];友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剑;中国人口政策效果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灿;试论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政策的制度创新[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2 田莉;我国现行人口政策论析[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婷婷;中国人口政策之法律解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4 李梓;湖南现行人口政策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郭学娟;新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发展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杜双燕;“奖优免补”人口政策对云南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魏兵;试论辽宁省人口政策的调整[D];东北大学;2005年
8 曹永;我国人口政策的伦理维度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舒孝友;人口政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廖佳;人口政策与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23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723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