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异地互动:自然灾害驱动下的移民——以1761-1781年天山北路东部与河西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8-05-01 17:28

  本文选题:政策性移民 + 自然灾害 ; 参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04期


【摘要】:根据乾隆二十六年至四十六年(1761~1781)天山北路东部和河西地区的移民政策与自然灾害的相关信息,对两地由于移民而形成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试图从一个小尺度的范围内,为认识在自然灾害下异地互动提供一个实证。1761~1781年,河西地区发生了两次严重的干旱事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也出现了两次向天山北路东部移民的高潮。而巧合的是,同时期天山北路东段却是自然灾害的低发期。从两地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看,灾害发生正好处于错位,也就是说两地之间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不同步性,为政策性移民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也使从河西地区移民到天山北路东部出现高潮成为可能。
[Abstract]:Based on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on immigration policies and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ianshan North Road and Hexi region from 26 to 46 years of Qianlo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places as a result of immigration is studied in an attempt to reach a small scale. In order to provide a demonstr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places under natural disasters, there were two severe drought events in Hexi area from 1761 to 1781. With the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ies, there were also two high tides of emigration to the east of Tianshan North Road. Coincidentally, the east section of Tianshan North Road is a low-occurrence period of natural disasters. From the law of the occurrence of natural disasters between the two places, the occurrence of disasters is just in a dislocation, that is, the time of occurrence of natural disasters between the two places is different, which provides good natural conditions for policy-oriented immigrants. It also makes it possible to emigrate from Hexi to the east of Tianshan North Road.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基金】: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12CXB007)
【分类号】:X43;C92-09;K2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卜风贤;彭莉;;明清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与农业生产结构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2 冯玉新;;清代新疆自然灾害初探[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年11期

3 张经久;张田生;;清代甘肃自然灾害考论[J];兰州学刊;2008年06期

4 萧正洪;清代青藏高原农业技术的地域类型与空间特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阿利亚·艾尼瓦尔;;乾隆时期新疆自然灾害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国利;清代中叶安徽省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陈陵康;夏抱本;陈海霞;张伟;;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3 刘仰智;郭风平;;汉长安城与古罗马城粮食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4 孙暑萍;王佳楠;李俏;;唐天宝年间粮食安全形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5 姚寿福;;中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的历史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1期

6 贾兵强;;楚国粮食产量测算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7 张新光;论中国农民的特质——兼谈党和国家对9亿农民政策调整的问题[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张新光;;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小农制评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任树民;李秋;;清代流人的地理分布及其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以吉林地区为视角[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钱云;;丝绸之路的绿洲保障体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吾斯曼江·亚库甫;;清代边疆历史学家视野中的清代边疆民族政策——以沙依然米的《伊米德史》为例[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徐国利;;清朝中期安徽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成因及其危害[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赵现海;;明长城的兴起——14至15世纪西北中国军事格局研究[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7年第4期[C];2007年

4 李恒;;农村劳动力流动与黄河沿岸地区农耕经济的结构变迁[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5 杜林渊;张小兵;;北宋时期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马顺平;;明代陕西行都司屯田数额考[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7 袁洪亮;;也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兼论现代化的起源[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试探[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6期)[C];2008年

9 王宝卿;;我国粮食产量变化及其原因分析[A];2013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莉荔;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市场配置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刘鑫渝;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8 关亚新;清代辽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荣;清朝乾隆时期哈萨克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郝二旭;唐五代敦煌农业专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勇;抗战时期国统区农贷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刘俊玲;文明传播视野下的汉代河西开发[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姚红;明清时期西商与西北的民族贸易[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治花;明清时期赣东北的社会动乱与族群关系[D];南昌大学;2010年

5 李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与戌边关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6 彭修建;清代伊犁维吾尔族移民经济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7 马建辉;文景、贞观、康雍乾时期的土地制度及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代荣;《清穆宗毅皇帝实录》福建史料及其价值[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吴昊;《齐民要术》所见公元六世纪中国北方社会食事生活[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黄福铭;明清时期番薯引进中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萧正洪;王祯农书与农业技术地理[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顺;;全国自然灾害成因与对策科学研讨会在南京召开[J];中国减灾;1991年03期

2 王秀山;1993年全国自然灾害概况[J];中国减灾;1994年02期

3 王双怀;明代华南的自然灾害及其时空特征[J];地理研究;1999年02期

4 教宣;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J];防灾博览;2002年02期

5 张业成,张春山,张立海;自然变异与灾害过程的社会学研究[J];地学前缘;2003年S1期

6 盛海洋;我国自然灾害特征及其减灾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3年04期

7 高庆华;张业成;刘惠敏;;制定灾情统计标准的建议[J];中国减灾;2006年01期

8 ;江西省2006年1—12月自然灾害公报(摘录)[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7年01期

9 ;自然灾害与防治[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7年02期

10 周国强;董保华;;江西省自然灾害状况及减灾对策初探[J];自然灾害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殿友;杨学祥;;气候变冷导致的自然灾害及其周期[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杨玉荣;沈照理;;地球流体的循环与自然灾害[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李铁鹰;;城市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应用研究[A];第三届湖北省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暨2005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5年

4 马芬;;构建我国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议[A];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家其;;公元2010年前我国重大自然灾害宏观预测[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J.P.Bruce;;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A];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论文精选本论文集[C];2004年

7 黄蕙;温家洪;司瑞洁;尹占娥;;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国际计划述评[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高晓清;汤懋苍;惠小英;李洁;;地气相互作用与气候灾害预测的探讨[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9 李宁;吴吉东;张鹏;刘雪琴;;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的恢复重建情景模拟[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10 姚清林;;论自然灾害风险的主客二重性[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邹明;汛期,,自然灾害警钟骤然响起[N];乐山日报;2005年

2 记者  何成军;自然灾害频发考验城建救灾体系[N];甘肃经济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张震;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N];贵阳日报;2007年

4 刘新晖;提高全民抗击自然灾害知识水平[N];韶关日报;2007年

5 单士兵;“灾害反思”比“灾情盘点”更重要[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6 张晶;应对自然灾害,如何“急”中生智[N];科技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杨兆敏;自然灾害不可避免,巨灾却教会我们如何面对[N];工人日报;2008年

8 安娜;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是社会的进步[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9 记者 宋开文 实习生 张灿;加快整修堰塞湖和震损水库[N];四川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杨筱X;唤醒生命意识学会防灾[N];贵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侃;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沙克兴;台湾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保险机制之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3 陈珂;长江三角洲自然灾害数据库建设与风险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温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5 汪志国;自然灾害重压下的乡村[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6 杨涛;技术灾害的致灾因素分析及其风险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年

7 张明媛;城市承灾能力及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周学农;突发性灾害之公路交通应急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张瑞林;现代信息技术在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04年

10 杜林;重大灾害风险分散机制下保险经营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东风;自然灾害防控过程中的人类行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鑫;辽宁省自然灾害的第四纪环境背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军;辽宁省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及预测[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4 邹小红;自然灾害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贺辉路;我国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体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柯菡;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与救助体系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7 杨锋;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8 周尧;自然灾害应急物流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9 哈雨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管理能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谢彩云;新时期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303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8303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0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