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应对

发布时间:2018-05-01 22:33

  本文选题:人口老龄化 + 人口结构 ; 参考:《西部论坛》2015年02期


【摘要】: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具有程度高于城镇、速度快于城镇、地区差异大于城镇、老年人口多于城镇等特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更为急迫,任务也更为艰巨。未来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将继续发展,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10—2020年为快速发展阶段,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机遇期;2021—2034年为高速发展阶段,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时期;2035—2050年为高位发展阶段,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常态化时期。农村人口老龄化将对农村劳动力供给、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风险、养老服务需求等产生深远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减缓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促进城乡社会保障和服务一体化。
[Abstract]:The aging of rural population in China is higher than that in urban areas, the speed is faster than that in urban area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is greater than that in cities and towns, and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s larger than that in urban areas, so it is more urgent and difficult to cope with the aging of rural population. In the future, the aging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in China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and it will show obvious stage characteristics: 2010-2020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and 2021-2034 as the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 period to cope with the aging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It is the key period to cope with the aging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from 2035 to 2050 as the high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from the normal period of response to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The aging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will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supply of rural labor,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risks, pension service demand and so on. We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aging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increase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ctively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ccelerate the reform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slow down the aging process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We will improve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the rural social service system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social security and service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BRK011)
【分类号】:C924.24;D42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川;邓小平理论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义[J];公安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李文安;试论户籍制度改革的条件和措施[J];南都学坛;2000年01期

3 杨来胜,黄润龙;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村人口流迁作用机理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0年11期

5 ;解放思想合理调整服务经济桐乡濮院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成效显著[J];中国建设信息;2000年36期

6 刘武俊;户籍制度改革不宜缓行[J];理论导刊;2001年06期

7 廖常勇;促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财政思考[J];四川财政;2001年12期

8 刘武俊;户籍制度改革不宜缓行[J];读书;2001年12期

9 崔元锋,冯华;户籍制度改革不可冒进[J];开放潮;2001年09期

10 ;户籍制度改革何去何从?——关于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J];山东农业;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英;骆东奇;;典型城市户籍制度改革述评与思考[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吴效军;;城市户籍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冷静思考[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3 马婕;;关于深化深圳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A];2005年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湖北专集)[C];2005年

4 赵振军;;新农村建设中的户籍制度改革[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6年

5 刘倩;;重庆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制度屏障及其破解——基于户籍制度改革的途径研究[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张年国;谭许伟;王娜;张霄兵;;户籍制度改革影响下的沈阳人口空间分异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薛冰;徐可心;;推进新型城镇化目标导向下的户籍制度改革策略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城市规划管理)[C];2012年

8 姚洋;;户籍制度改革与城镇化若干问题[A];2013年春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33期)[C];2013年

9 吴长林;;户籍制度改革与合法权益保障[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10 吕云涛;;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户籍制度改革的路径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田永胜;陆学艺:户籍制度改革越早越好[N];光明日报;2004年

2 程红根 黄会清 肖文峰;户籍制度改革受阻深水区[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韩洁;户籍制度改革需渐进[N];中国改革报;2007年

4 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副巡视员 侯岩;城乡统筹发展离不开户籍制度改革[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5 记者 王姝;以改革精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N];广元日报;2007年

6 滕卉荣;户籍制度改革寻求区域突破[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7 艾文波;户籍制度改革难在何处[N];中国信息报;2007年

8 祝振强;户籍制度改革:事关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9 子枫;户籍制度改革的“馍”要一口一口地吃[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10 全国政协委员 孙明山;深化户籍制度改革[N];人民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玮;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地方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季安照;阻力与对策[D];浙江大学;2010年

3 宋嘉革;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人口城市化转移[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4 接栋正;国外民事登记制度及其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2 唐亚霞;城乡统筹视角的户籍制度改革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08年

3 刘清;中国户籍制度改革[D];山东大学;2008年

4 周兴新;公共性视域下的户籍制度改革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5 周冬;吉林省户籍制度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李慧;公共财政体系下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7 刘军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8 张冬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我国户籍制度改革[D];海南大学;2010年

9 范若航;新世纪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芮振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中的户籍制度改革[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312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8312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1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