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0年福建省人口死亡统计分析
本文选题:福建省 + 人口普查 ; 参考:《西北人口》2014年04期
【摘要】: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动与趋势包含了与社会发展互为因果的潜在信息,对其进行挖掘可以为人口数量与素质、城市化与劳动就业、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参考。基于"五普"、"六普"的人口普查数据,文章利用模型生命表方法对福建省的人口死亡率进行了校正;宏观角度对比分析了2000年-2010年福建省人口死亡水平与模式变化,微观多角度剖析了设区市之间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的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论为:一是福建省人口死亡率显著降低,人口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婴儿死亡漏报、错报问题明显减少;二是九个设区市之间的死亡模式存在地区差异,城市化水平、生育水平及社会卫生条件是差异产生的显著性影响因素,但经济发展、教育水平和公共医疗卫生的作用不明显。
[Abstract]:The changes and trends of the death level of the population contain the potential information which is mutually causality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which can be excavated for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bor employment.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aging of population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Based on the census data of "five popular" and "six popular",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model life table to correct the population mortality rate in Fujian Province,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population death level and pattern in Fujian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0 from the macro point of view. The differences of life expectancy and infant mortality between districts and cities and their causes were analyzed from micro-multi-angle.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mortality rate of the population in Fujian Province h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health level of the population has been greatly increased, the infant death rate has been underreported, and the problem of misreporting has been significantly reduced; second, there ar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death patterns among the nine districts and cities, an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Fertility level and social health condition were significa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ifference, bu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education level and public health did not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厦门大学数据挖掘研究中心;福建省统计局人口普查办公室;
【基金】:福建省第六次人口普查重点项目“福建省人口死亡率统计分析研究”研究成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TJ0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148)支持
【分类号】: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欢;黄健元;;全年龄人口死亡模型构建及应用——以江苏省为例[J];南方人口;2013年03期
2 王晓军;米海杰;;中国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比较分析[J];统计研究;2013年02期
3 石静;胡宏伟;;经济增长、医疗保健体系与国民健康——基于1991—2006年中国数据的分析[J];西北人口;2010年01期
4 张晓磊;;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分死因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02期
5 冯怀珠;;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分析与预测[J];西北人口;2006年03期
6 任强,游允中,郑晓瑛,宋新明,陈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水平、模式及区域差异[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03期
7 王金营;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漏报评估及年中人口估计[J];人口研究;2003年05期
8 郝虹生;中国人口死亡率的性别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5年02期
9 李树茁;80年代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和模式的变动分析──兼论对1990年人口普查死亡水平的调整[J];人口研究;1994年02期
10 孙福滨,李树茁,李南;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及部分省区死亡漏报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军;姜增明;;长寿风险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冲击效应研究[J];统计研究;2016年05期
2 张文娟;魏蒙;;中国人口的死亡水平及预期寿命评估——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6年03期
3 杨东亮;王晓璐;;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省际差异与空间相依特征[J];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04期
4 张震;;19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寿命不均等的变化历程[J];人口研究;2016年01期
5 刘天慧;董家君;;2014年米易县全人群死因监测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6年01期
6 郑燕;黄权生;;中国城市居民死亡水平性别差异的研究——以2005、2012年为例[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5年04期
7 程明梅;杨朦子;;城镇化对中国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7期
8 李鸿斌;顾建明;丁晓莉;丁燕;;20世纪80年代中国婴儿死亡率的调整与校正[J];中国卫生统计;2015年03期
9 宋健;张洋;;婴儿死亡漏报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及区域差异[J];人口研究;2015年03期
10 陈依红;;2003年-2013年某三甲医院儿童死亡病例分析[J];中国病案;2015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锦秀;冯星淋;郭岩;;中国城市化对儿童死亡率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1年18期
2 柴玉英;张向阳;叶尔肯;李勇;;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之间的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年21期
3 蒋萍;田成诗;尚红云;;人口健康与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05期
4 王晓军;蔡正高;;死亡率预测模型的新进展[J];统计研究;2008年09期
5 邓曲恒;;健康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浙江学刊;2007年01期
6 张车伟;;人力资本回报率变化与收入差距:“马太效应”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6年12期
7 任强,郑晓瑛,曹桂英;近20年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性别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01期
8 黄荣清,庄亚儿;人口死亡水平的国际比较[J];人口学刊;2004年06期
9 陆小环;广东人口死亡状况研究[J];南方人口;2004年02期
10 黄荣清;人口生命过程的函数解析式,两类死亡模型的统一[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凤霞;史兴德;;宁夏人口死亡率成因分析[J];西北人口;2007年06期
2 安平;;基于长寿风险的中国人口死亡率扩展方法[J];统计与决策;2010年24期
3 王维志;我国人口死亡率的初步分析[J];人口研究;1984年05期
4 侯文若;世界人口死亡率趋势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87年03期
5 郭所林 ,鲍谦;八十年代:湖北人口死亡率的比较分析[J];统计与决策;1992年02期
6 梁鸿;经济与人口死亡率的模型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4年04期
7 杨雪;东北亚地区人口死亡率水平及死因变化状况[J];东北亚论坛;2000年04期
8 郝勇;上海市人口死亡率的综合环境因素分析[J];上海管理科学;2003年05期
9 江蕾,蒋远馨;中国人口死亡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1952-2002年[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S1期
10 徐娟;康宁;张希娜;;权马尔可夫链在人口死亡率时序误差预测中的应用[J];数学理论与应用;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钟朝晖;刘达伟;;重庆市主城区人口死亡率的时间序列分析[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冯舒玲;宁夏人口死亡率居全国最低水平[N];宁夏日报;2006年
2 郜婕;“死亡地图”:死亡率揭示活信息[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3 ;40-75岁年龄段美国人口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发达国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郜婕;英国学者编制死亡地图[N];四川科技报;2008年
5 记者 潘莹;新疆:人均寿命60年来增加40岁[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于宏建;俄罗斯鼓励多生育[N];人民日报;2006年
7 实习生 彭博 本报记者 张巍 叶勇;60年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42.57岁[N];哈尔滨日报;2009年
8 南方日报评论员;让专家论证成为“有责论证”[N];南方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孙如宾;关于美国、澳大利亚的人口死亡率下降趋势的研究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2 余雯;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人口死亡率的族际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3 张倩倩;中国人口死亡率的地域差异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4 曹文书;日本和俄罗斯分性别死亡率随年份变化趋势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5 谷雨婷;中国人口死亡率预测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 王婷婷;死亡率模型的拓展研究和中国人口死亡率的预测[D];浙江大学;2014年
7 芮伟;基于Lee-Carter模型预测中国人口死亡率[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刘晓冬;ARIMA模型与GM组合模型预测中国人口死亡率的研究[D];潍坊医学院;2009年
9 张凤;基于随机模型的年金成本与风险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33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833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