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及DEM的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以浙江省为例
本文选题:人口空间化 + DMSP/OLS ; 参考:《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6期
【摘要】:利用DMSP/OLS遥感夜间灯光数据进行人口等社会经济数据的空间化时,往往受到其较低的空间分辨率、像元过饱和以及像元溢出现象的影响。植被指数(如NDVI)与不透水面呈负相关关系,与夜间灯光数据在反映人类活动、提取建成区方面可以互补,将这两种数据融合可以有效减少夜灯数据像元过饱和等因素引起的误差。通过进一步融合DEM数据对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NDVI构建的人居指数进行了海拔修正,基于修正后的人居指数与统计人口之间很强的线性相关建立人口空间化模型,获得2010年浙江省1km×1km分辨率下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拟结果显示,浙江省平均人口密度为515人/km2,模拟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8.3%,相比海拔订正前的模拟误差减少约5%,表明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后的人居指数在省级尺度上模拟人口空间分布的精度较高。
[Abstract]:When DMSP/OLS remote sensing night lighting data is used to spatialize population and other social and economic data, it is often affected by its lower spatial resolution, pixel supersaturation and pixel spillover phenomenon. Vegetation index (such as NDVI) h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impermeable surface, and it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reflecting human activities and extracting constructed areas by night lighting data. These two kinds of data fusio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errors caused by factors such as night light data pixel supersaturation. The altitude of human settlement index based on DMSP/OLS night lighting data and NDVI was modified by further fusion of DEM data, and a population spati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strong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vised human settlement index and the statistical populati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density at the resolution of 1km 脳 1km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2010 was obtain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population density of Zhejiang Province is 515 people / km ~ 2, and 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 of simulation is 18.30.Compared with the simulation error before altitude revision, the simulation error is reduced by about 5. It shows that the population space is simulated on the provincial scale by the human settlement index fused with multi-source remote sensing data. The accuracy of distribution is high.
【作者单位】: 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浙江省气候中心;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1336) 浙江省科技厅公益技术研究社会发展项目(2011C2305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1023)
【分类号】:P237;C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顺宝,李泽辉;四川省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人口数据空间化试验[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2 唐华秀;马劲松;战金艳;邓祥征;;江苏省人口数据空间离散化研究及其精度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3 王春菊,汤小华;基于GIS的福建省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4期
4 刘纪远,岳天祥,王英安,邱冬生,刘明亮,邓祥征,杨小唤,黄裕婕;中国人口密度数字模拟[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5 廖顺宝,孙九林;基于GIS的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6 田永中,陈述彭,岳天祥,朱莉芬,王英安,范泽孟,马胜男;基于土地利用的中国人口密度模拟[J];地理学报;2004年02期
7 卓莉,陈晋,史培军,辜智慧,范一大,一之p,俊明;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人口密度模拟[J];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8 毛夏;徐蓉蓉;李新硕;王煜;李程;曾波;何宇华;刘锦泉;;深圳市人口分布的细网格动态特征[J];地理学报;2010年04期
9 冯健;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的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5期
10 江东,杨小唤,王乃斌,刘红辉;基于RS、GIS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汶;付文静;鲁旭;;基于多重分类平滑法的人口数据格网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2 钟业喜;熊文平;;江西省县域人口垂直分布与耕地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3 汪煜;吴国平;何林艳;;苏州市吴中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与模拟[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4 杨海;田永中;王冰;;基于RS和GIS的高分辨率白天城市人口分布模拟——以重庆市北碚城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5 石淑芹;陈佑启;李正国;杨鹏;吴文斌;姚艳敏;李志斌;;基于分区和多元回归分析的统计单产空间化模拟——以吉林省玉米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6 孙玉莲;赵永涛;曹伟超;于慧;马月伟;;山区人口分布与环境要素关系的定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7 程晓亮;吕成文;;地形因子对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分析——以黄山市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8 黄莹;包安明;陈曦;刘海隆;杨光华;;基于绿洲土地利用的区域GDP公里格网化研究[J];冰川冻土;2009年01期
9 刘玉卿;徐中民;;基于IPAT模型识别的人文因素空间化方法研究[J];冰川冻土;2012年03期
10 丁鹏;黄焕辉;;基于柏林的公交规划理念寻求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解决之道——以杭州城市为例[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赵彬;;基于3S技术的坝上地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蔡红艳;张树文;杨久春;;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区域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区-以吉林省为例[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鸿辉;尹长林;;城市地价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南京市为例[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4 张镱锂;张玮;摆万奇;李双成;郑度;;行政单元与自然地理单元之间的数据耦合方法初探——以青藏高原人口统计数据为例[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红辉;江东;杨小唤;罗春;;遥感支持下的全国1KM格网GDP的空间化表达[A];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俞布;潘文卓;宋健;葛小清;张玮玮;;杭州市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与评价[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城市气象精细预报与服务[C];2011年
7 赵思健;;自然灾害时空风险评估框架与模型研究[A];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的创新理论和方法——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刘爱华;邢卓;谢广靖;;天津市主城区人口空间分布变化与规划策略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爱民;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用地规模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2 叶明武;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复合情景模拟与应急避难研究-以上海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尚正永;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多尺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宁;基于GI理念的非赢利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陈刚;四川盆周山地土地利用/覆盖景观空间格局演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王磊;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模拟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舒帮荣;基于约束性模糊元胞自动机的城镇用地扩展模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黄晓军;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谢守红;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形成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梁艳平;基于GIS的统计信息分析与辅助决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益君;基于GIS人口密度模型的区域大气环境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吴连霞;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宏伟;基于GIS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4 骆永锋;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东山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米瑞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6 柳鹏;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变规律及预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雅箐;农村经济统计数据空间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冲;开封市区空间结构分析与调控[D];河南大学;2011年
9 杨海;基于GIS城市人口日动态分布模拟[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郭立磊;基于DMSP/OLS影像数据的我国城市化过程空间差异探析[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君,李成名,林宗坚;人口遥感估算方法研究[J];测绘通报;2002年03期
2 金君,李成名,印洁,林宗坚;人口数据空间分布化模型研究[J];测绘学报;2003年03期
3 吕安民,李成名,林宗坚,史文中;人口密度的空间连续分布模型[J];测绘学报;2003年04期
4 廖顺宝,李泽辉;四川省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及人口数据空间化试验[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5 杜国明;张树文;;面向防洪救灾的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研究——以扶余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6 冯健,周一星;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01期
7 孟庆艳;徐浩澜;;城市公交网点与人口分布互动关系的概念模型[J];城市公共交通;2007年08期
8 彭震伟,路建普;上海城市人口布局优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2期
9 杨灿明,王晟;论中国农业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J];财政研究;2002年09期
10 闫庆武,卞正富,赵华;人口密度空间化的一种方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晴,吕达仁;用Landsat TM资料分析浑善达克沙地东部的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可能原因探讨[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3年06期
2 黄龙全;;基于Landsat TM影像的松花江河流哈尔滨段植被盖度研究[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1年02期
3 丁建丽,塔西甫拉堤·特依拜;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植被生境质量变化的研究——以策勒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1年04期
4 刘瑶;江辉;吴春波;;鄱阳湖区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赵群;刘云;;基于NDVI的太原盆地植被覆盖度变化初步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顾祝军;曾志远;史学正;郑伟;张振龙;胡子付;;基于ETM~+图像的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模型[J];生态环境;2008年02期
7 黄雪峰;龚碧凯;黄海峰;;基于Landsat的四川盆地NDVI变化研究——以眉山市东坡区和仁寿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8 黄靖;夏智宏;;基于MODIS遥感数据的武汉市植被覆盖变化监测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9年02期
9 万雪;;基于NDVI城镇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2009年04期
10 马聪;武文波;;阜新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提取及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文文;宋金玲;王锦地;肖志强;;融合MODIS和HJ-1反射率数据生成高时空分辨率NDVI[A];遥感定量反演算法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2 徐涵秋;张铁军;;ASTER与Landsat ETM+NDVI植被指数关系的交互比较研究[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3 梁轶;;基于河流网络结构和NDVI集成的流域植被变化研究——以旬河流域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高晓岚;汪小钦;;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植被的NDVI尺度转换研究[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5 汪权方;李家永;;中国红壤丘陵区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NDVI指数季节性变化特征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宋怡;马明国;;近26年来中国植被覆盖变化[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潘贤章;梁音;Satoshi Uchida;;利用多时相NDXI图像识别耕地类型的方法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栗小东;过仲阳;吴健平;;从遥感影像中提取城市绿地信息的方法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王宗明;国志兴;宋开山;张柏;刘殿伟;李方;;1982~2003年东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分析[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程洁;梁顺林;;一个新的陆表宽波段发射率确定方法[A];遥感定量反演算法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张定章;浙江水文队全线飘红[N];中国矿业报;2002年
2 汪宝华;浙江城市地调项目野外验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3 通讯员 张先余 汪宝华 本报记者 李昌福;浙江地勘队伍善念“生意经”[N];经理日报;2002年
4 董盛明 张关生;浙江水文队发展迅猛[N];中国矿业报;2003年
5 杨彬镛 章炼群 钟舟;浙江局部署今年测管工作[N];中国测绘报;2004年
6 汪宝华;浙江地勘队伍开辟“生态市场”[N];中国矿业报;2004年
7 ;把浙江的勘察设计行业做大做强[N];中国建设报;2002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张先余 陈林勇;“转型”创出新天地[N];中国矿业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李昌福 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 张先余 陈林勇;“转型”创出新天地[N];厂长经理日报;2002年
10 杨彬镛;浙江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N];中国测绘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颜丽虹;基于多尺度NDVI和LUCC的漓江流域生态演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杨建军;基于遥感的新疆潜在蒸散模式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3 陈刚;四川盆周山地土地利用/覆盖景观空间格局演替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杨红娟;遥感腾发模型研究及其在干旱区平原绿洲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9年
5 韩阳;长白山地区森林土壤含水量定量遥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正华;基于遥感资料的浙江省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黎治华;基于MODIS反演重构时间序列数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Amir Reza Shah Tahmassebi;[D];浙江大学;2011年
9 李妍;基于WOFOST-HYDRUS耦合模型的玉米遥感估产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海军;基于GIS与RS的中国西北地区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杭燕;时间序列NDVI数据集重建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贾立国;呼伦贝尔草原产草量动态变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江辉;基于遥感的植被覆盖度估算及其动态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5 李谢辉;MODIS数据在干旱区土地覆盖变化与气候因子敏感性分析中的应用[D];新疆大学;2005年
6 王奎阳;由SPOT5提取植被覆盖度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程丽莉;基于时序NDVI的区域土地覆被分类方法探讨[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8 庞新华;基于决策树和混合像元分解的P6 AWiFS遥感影像小麦播种面积测量方法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艳清;西辽河流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高雅洁;基于GIS/RS的克拉玛依生态环境变化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479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847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