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地与城市人口的空间失调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以台湾海峡西岸地区为例
本文选题:建设用地 + 城市人口 ; 参考:《资源科学》2017年08期
【摘要】:建设用地剧烈扩张和城市人口快速聚集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特征,人地空间失调已成为城市和区域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本文以城镇化快速推进中的台湾海峡西岸地区为案例,采用基尼系数、空间指向系数、比较优势指数和离差系数模型分析了建设用地和城市人口的空间失调和演化特征,使用OLS和GWR模型探讨了城市人地空间失调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人地空间分布失调的主要症结是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快、分布失衡、波动剧烈,并具有先扩大后缩小的动态特征;(2)城市人地空间格局失调的主导症结是建设用地向中心城市的聚集超前于城市人口聚集,表现为区域分异和空间极化特征,并伴随城市发展呈现"人口冒进-土地冒进-人地协调"的演化特征;(3)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土地城镇化水平、土地的经济效率和城市区位差异是建设用地和城市人口空间失调的重要驱动因素。相关结论可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新型城镇化提供参考。
[Abstract]:The rapid 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the rapid accumula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are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The imbalance of human-land spa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straint for the effici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regions. Taking the West Bank of Taiwan Strai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imbalance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urban population by using Gini coefficient, spatial direction coefficien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nd deviation coefficient model. Using OLS and GWR models,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urban man-land spatial imbalance is discusse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 main sticking point of the imbalance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an and land in urban areas is the rapid 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the imbalance in distribution, and the violent fluctuations. The dominant reason of the imbalance of urban human-land spatial pattern is that the accumula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to the central city is ahead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accumulatio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spatial polarization. Along with the urban development, it presents the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risking, land risking and human-land coordination" (3) the upgrading and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level of land urbanization, Land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urban location difference are important driving factors for spatial imbalance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urban population. The relevant conclusion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land resources and realizing new urbanization.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183) 河南大学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0000A40454);河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NA042)
【分类号】:C9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柴振荣;城市建设用地的系统方法[J];管理科学文摘;1997年08期
2 刘琼;佴伶俐;欧名豪;盛业旭;;基于脱钩情景的中国建设用地总量管控目标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3 罗永明;朱明仓;;优化建设用地增量配置 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司成兰;周寅康;;南京市建设用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11期
5 韩晓宇;吴群琪;;公路建设用地代价内涵分析与估算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郑传胜;;喀斯特地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以贵州省兴义市为例[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尹福林;张艳;王友军;;鄂尔多斯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对策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天津:规划先行 政策引导 破解养老设施建设用地难[J];社会福利;2012年03期
9 黄国良;陈元勇;;福建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的存量挖潜与优化配置[J];学术评论;2012年06期
10 王政翔;;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对策建议[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浩;;浅谈建设用地的开发及对策[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2 杨庆媛;董世琳;冯应斌;;重庆市建设用地集约度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分析[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伟华;毛德华;沈雅;;建设用地集约与节约利用评价[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邵秀燕;陈松林;;福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区域分异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诗苑;陈松林;;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建设用地时空动态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郭素红;;加强建设用地规范化征收的对策与建议[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晓磊;於忠祥;;试论建设用地置换在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安徽省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8 袁志良;彭锦辉;王思奇;;建设用地清理试点作法与问题剖析[A];中国土地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C];1985年
9 孙荣第;宋宇江;;对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的探讨——以鞍山市为例[A];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国土地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庆祝学会成立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10 王春红;;树立科学发展观 处理好绿化建设用地的三个问题[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州市房地产测绘所,,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 曾广鸿 单卫东;以科技创新支撑建设用地再开发[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记者 刘子烨;到2020年上海建设用地仅剩20平方公里?[N];联合时报;2012年
3 记者 方芳;我市全面清理整改建设用地[N];湘潭日报;2012年
4 记者 宋禹飞 通讯员 陈建农;安徽今年将供应55万亩建设用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5 记者 龙晓庆;未来7年深圳建设用地只剩59平方公里[N];民营经济报;2013年
6 记者 宗时风;宁夏首次建立建设用地动态监控机制[N];宁夏日报;2013年
7 李博;建设用地迈向城乡统一[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8 记者 邵海鹏 刘展超;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9 记者 梁现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将开展试点[N];四川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马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N];友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胡立兵;转型期我国城市土地供应管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贝涵璐;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其与城镇化质量的耦合关系[D];浙江大学;2016年
4 杨岩枫;政府规制视角下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市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5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李效顺;基于耕地资源损失视角的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7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李亚丽;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及其碳排放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9 李波;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动态监测及其动力学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陆张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太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2 鄢丽娜;福建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世聪;建设用地配置的效率与公平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4 费燕;云南“建设用地上山”战略实施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年
5 郭黄琛;介休城区及其近郊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特征[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6 孙立宁;济南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7 刘燕铟;南海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收益分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林王锋;浙江省建设用地供需平衡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机理和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孙辉;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及集约利用潜力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李莹;岩溶山区不同尺度的城镇扩张遥感监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48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848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