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看北京市郊区化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8-05-13 13:49

  本文选题:北京市 + 郊区化 ; 参考:《人口与发展》2015年06期


【摘要】:利用北京市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以"六普"时北京市16个区县和320个乡级单位为研究对象,从人口学的角度,对"五普"至"六普"期间北京市郊区化的发展状况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在"五普"至"六普"期间北京市的郊区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郊区化在近郊区内继续推进,近郊区内缘人口增长率下降,而近郊区外缘则人口增长率上升;另一方面,郊区化还进一步向近郊区外围的远郊区扩展,受郊区化影响较大的远郊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近郊区。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大量增加对北京市的郊区化进程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郊区化是未来北京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正确认识北京市郊区化的现状,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郊区化过程中的问题,对于北京市郊区化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Abstract]:Using the data from the 2000 and 2010 population censuses in Beijing, taking 16 districts, counties and 320 township units in Beijing at the time of the "six Populariz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mograph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causes of suburbanization in Beij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Wupu to Liupu. The suburbanization of Beijing was further develop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Wupu to Liupu. On the one hand, the suburbanization continues to advance in the near suburbs, the population growth rate in the inner edge of the suburbs decreases, while the population growth rate increases in the outer edge of the suburb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uburbanization further extends to the far-suburbs around the suburbs. The population growth rate in the suburbs affected by suburbaniza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eri-suburbs. The larg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and alien population in cross-district counties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suburbanization in Beijing. Suburbanization is an irreversible trend of Beijing's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uburbanization in Beijing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uburbanization in Beijing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suburbaniz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
【基金】:北京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北京市郊区化过程中的人口合理分布研究”(11SHB010)
【分类号】:C9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杰;;教育郊区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教育转型[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邵茂丰;我国郊区化发展的现状及前景[J];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09期

3 华而实;广州市住宅郊区化发展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孙群郎;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特点[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6期

5 孙群郎,韩宇;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6 孙群郎;美国近代郊区化及其原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刘耀彬,白淑军;武汉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8 王慧;失望的家园 黯然的美国梦——对美国郊区化负面效应的分析[J];城市规划;2002年04期

9 陈俊峰,张鸿雁;郊区化的内涵及其二重性研究[J];社会;2003年05期

10 王旭;莱维敦:美国郊区化的理想模式[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长海;华晨;;杭州市的住宅郊区化现象初步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林耿;;郊区化与商业文化[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宁越敏;谢守红;;城市化和郊区化:转型期中国大都市空间变化的双重引擎[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鞠立新;;郊区化的新态势与上海大都市的新发展[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3/200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5 张春花;李雪铭;张馨;;八十年代以来大连居住空间的扩散及郊区化初步研究[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隋映辉;;中国城市化郊区化:战略、模式与对策[A];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城市发展模式及途径——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30分会场论文集[C];2003年

7 李俊莉;王慧;曹明明;;西安市人口的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张丹妮;周之聪;;后郊区化背景下城乡规划中的地方政府角色探析——以南京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9 李永浮;党安荣;;北京城市工业扩散的郊区化与区域化[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悐泰明;;集中化、郊区化与成长管理 比较北京都gS@与台北都gS@人口密度}Pi薣A];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2000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李霄峰;住宅郊区化势头日趋明显[N];北京日报;2002年

2 费珊;住宅郊区化正在悄然起变化[N];北京日报;2002年

3 常江;郊区化:难解的结[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4 单荣凯;住宅郊区化[N];证券日报;2004年

5 龚怡/文;“郊区化”离我们有多远?[N];财经时报;2004年

6 曹盛洁;郊区化扩张“大问题”[N];经济观察报;2004年

7 ;赵文凯郊区化别走入误区[N];中国建设报;2003年

8 张东林;郊区化需要产业支撑[N];中国建设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杨丰源;变“被动郊区化”为“主动郊区化”[N];贵阳日报;2012年

10 余玮;住宅郊区化:绿色健康新追求(本周聚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明菊;长春市郊区化进程及其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靖东;种族波视—美国黑人1970s-2000郊区化滞后的根源[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3 左建红;1940-1970年美国西部及北部地区的黑人郊区化[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俪娜;中美比较视角下的城市发展中的郊区化现象[D];西北大学;2011年

5 杨海华;广州郊区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成一川;大都市远郊郊区化现象与动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时乐红;美国黑人郊区化及其对隔都区的影响(1970-2000)[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骏;城市住宅郊区化现象、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武林;战后美国郊区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怡;1945年以后的美国郊区化:原因及其多样化[D];天津外国语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1883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883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2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