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转变、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来自空间计量模型的验证
本文选题:人口转变 + 技术进步 ; 参考:《工业技术经济》2014年08期
【摘要】:本文使用1995~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考察了人口转变、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人口出生率、劳动力占比、人口增长率、少儿抚养比、老人抚养比等人口变量对人均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不一致,说明了人口转变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冲击处于一定的转折期,但是技术进步可以弥补这个阻碍作用,起到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此外,东部省份除了广东和福建之外对人均经济增长的作用均为负值,并且2004年是人口转变、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的转折点。这意味着中国东部省份的产业转型和经济方式转变已经非常关键,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要注意推进产业转型和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
[Abstract]: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95 to 2012,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patial panel econometric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opulation transit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variables such as birth rate, labor force ratio, population growth rate, child dependency ratio, old age dependency ratio on per capita economic growth is different. It shows that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change o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s in a certain turning point, bu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an make up for this hindrance and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n addition, the effect of the eastern provinces on the per capita economic growth is negative except for Guangdong and Fujian, and the year 2004 is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estimation results of the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 of population transiti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rowth. This means that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provinces of China are already very critical. As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gradually disappear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romot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giving play to the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蒙古族生育转变及对其生计选择的作用机理研究”(项目编号:71303102) 2013年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联合资助课题“民族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改善民生关系研究:以内蒙古为例”(项目编号:20131501120008) 内蒙古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项目资助“内蒙古自治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劳动力市场的微观机理研究”(项目编号:30105-12514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124.1;F124.3;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彦光;;中国人口转变、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对应关系研究[J];地理研究;2010年12期
2 都阳;;人口转变、劳动力市场转折与经济发展[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6期
3 张秀英;谷晓蕾;;基于GM(1,1)模型的东北三省人口——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1期
4 王颖;倪超;;中国人口转变的经济效应——基于省级数据的空间面板模型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5 赵进文;;中国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4年03期
6 刘生龙;王亚华;胡鞍钢;;西部大开发成效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J];经济研究;2009年09期
7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8 李楠;李录堂;薛继亮;;产业趋同与出口导向型视角下我国“民工荒”的新解释[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2年02期
9 王新军;赵静;;人口因素、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J];经济与管理;2012年12期
10 王金营;杨磊;;中国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J];人口学刊;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琚晓星;刘岳平;钟世川;;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3 周端明;刘军明;;二元性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进:理论模型与计量检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洪功翔;丁媛;;安徽国有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李抗;;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中的人力资本投资差异研究[J];北方经济;2009年12期
6 张连城;韩蓓;;北京地区与全国总体经济增长阶段性特点的比较分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宋立;;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内涵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路径[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陈灵;徐云松;;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西部地区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9期
9 孙植华;翟有龙;;浅析四川省区域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黄念兵;孙超英;;四川省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苗月新;;西部开发与扩大内需的产业政策选择[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邹薇;周浩;;中国省际间收入动态研究:1978-2002——基于反事实条件收入模型[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彭国华;;我国地区经济的俱乐部收敛性[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4 陈晨;;劳动力有限供给、有序迁移与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讨论及启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通屏;;从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人口转变与中国消费制度变迁[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6 梁双陆;;西部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的理论思考[A];西部省区市社科联第四次协作会议暨西部发展能力建设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李政;何彬;;国有企业部门规模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8 张菲;赵凯;;二元经济视角下陕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年
9 蓝海林;杨京京;;从企业战略的“制度基础观”看中国市场分割——文献综述和未来研究方向[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李稻葵;徐翔;;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其动力研究[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45期)[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菁;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5 顾磊;国际产品内贸易的模式、效应与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8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汤向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消费结构转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廖立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悦;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何长华;江西居民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许雪剑;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文红武;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及调控启示[D];南昌大学;2010年
6 康艳芳;基于多元统计的湖北省企业数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赵峰;空间计量理论在中国区域经济趋同测度中的应用[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刘子一;中国现阶段地区间收入分配持续不平等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王晓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10 冯利斐;中国省会城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百福,杜晓利;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2 刘德钦,刘宇,薛新玉;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J];测绘科学;2004年S1期
3 林毅夫,董先安,殷韦;技术选择、技术扩散与经济收敛[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6期
4 王洛林,魏后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及效果评价[J];财贸经济;2003年10期
5 林娣;韩广富;;供求总量与结构视角下“民工荒”问题透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刘军;邱长溶;;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评估[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4期
7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8 李诚固,郑文升,李培祥;中国城市化的区域经济支撑模型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1期
9 杨青山,李红英,梅林;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4年03期
10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徐玢;[N];科技日报;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传江;西方人口转变的描述与解释[J];国外财经;2000年01期
2 张敏才,徐玲,施蓉芳;苏州人口转变的文化力动因——从文化视角看计生综合改革的方向[J];人口研究;2003年06期
3 夏怡然;当代台湾人口转变及其原因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02期
4 李建民;中国的人口转变完成了吗?[J];南方人口;2000年02期
5 穆光宗,陈卫;中国的人口转变:历程、特点和成因[J];开放时代;2001年01期
6 梁宏;中国人口转变地区差异的聚类分析[J];人口学刊;2002年05期
7 李通屏;中国人口转变与未来市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8 田雪原;西部开发战略中的人口转变[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0年03期
9 李建新;世界人口格局中的中国人口转变及其特点[J];人口学刊;2000年05期
10 陈卫 ,杨春雁;我国人口转变的环境影响[J];人口与经济;199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通屏;;从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人口转变与中国消费制度变迁[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2 黄永香;;对国外及东亚地区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简论[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3 陈友华;;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概念、由来与意义[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周祝平;;城市化加速和体制转轨背景下的代际关系研究[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王兵;;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及其预防对策[A];全国第九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张一华;;影响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因素及对策[A];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学术研讨论文集[C];2003年
7 龚凌;;福建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一)——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三[C];2006年
8 任强;郑晓瑛;Wolfgang Lutz;Sergei Scherbov;;不确定的中国人口和艾滋病发生风险[A];艾滋病伦理和政策问题研究扩大艾滋病检测和咨询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谊;;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汤兆云;;我国人口政策绩效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文书;人口转变对养老的冲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理查德·杰克逊(Richard Jackson);经历“人口转变”[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3 ;人口转变视角下的家庭变迁探讨[N];中国人口报;2010年
4 记者 李婷;抓住人口转变机遇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N];中国人口报;2004年
5 蔡f ;人口转变与我国经济增长[N];中国人口报;2006年
6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 王学义;世界各国人口现代化的推进模式[N];中国人口报;2006年
7 记者 马海涛;抓住人口转变战略机遇期 迎接老龄化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杨章怀;城镇化成必然趋势[N];中国文化报;2006年
9 陈剑 张翼;如何看待人口热点问题[N];北京日报;2006年
10 邹民生 乐嘉春;四次人口波峰拍打中国经济三大敏感部位[N];上海证券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佳颖;中国和印度的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机遇[D];南开大学;2013年
2 王艳;基于人口转变视角下的中国城镇住房需求变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3 朴美兰;民族学视野下的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许非;快速人口转变后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8年
5 万能;中国大城市的非正式人口迁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李银珩;韩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邓W,
本文编号:1886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886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