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小二胎”现象:区域比较的视角——以H省三个典型乡镇为例
本文选题:小二胎 + 男孩偏好 ; 参考:《南方人口》2013年01期
【摘要】:本文利用H省三个典型乡镇的访谈资料与统计数据以区域比较的视角对"小二胎"现象进行了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镇小二胎现象具有诸多共性,但也存在不少差异。各地都存在较强的男孩偏好和二孩偏好,加之政策环境在2002年的变化,使得此后各地都普遍产生小二胎现象。但是由于村庄社会结构的不同,男孩偏好和二孩偏好程度不一,所以各地的小二胎现象又表现出一定差异。小二胎现象不仅大幅提高了超生率和生育率,而且推高了出生性别比,因此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农民生育观念没有彻底转变的情况下,国家要赋予基层干部与政策要求相匹配的治理手段,以稳定我国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针对各地的区域差异,要采取分类治理的方略。
[Abstract]:Based on the interview data and statistical data of three typical towns in H province, this paper restudies the phenomenon of "small second ch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comparis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henomenon of small second child in three towns has many similarities,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differences. There is a strong preference for boys and two children all over the world, combined with the change of policy environment in 2002.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t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village, boys' preference and second child preference are different, so the phenomenon of small second child shows some differences. The phenomenon of small second child not only increases the birth rate and fertility rate, but also pushes up the sex ratio of birth, so it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by relevant departments. In the absence of a thorough change in the concept of farmers' fertility, the state should give the grassroots cadres the administrative means to match the policy requirements 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hard-won low fertility level of our country.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we should adopt the strategy of classified governance.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基金】:“2012年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资助
【分类号】:C924.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赵炳礼;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几个重要问题[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2年02期
2 张春生;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2年02期
3 朱国宏;传统生育文化与中国人口控制[J];人口研究;1992年01期
4 解振明;中国农民生育需求的变化[J];人口研究;1997年02期
5 翟振武;陈卫;;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研究[J];人口研究;2007年01期
6 刘中一;场域、惯习与农民生育行为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农民生育行为[J];社会;2005年06期
7 王文卿,潘绥铭;男孩偏好的再考察[J];社会学研究;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其松;;社会交换视角下的农村青年生育观[J];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07期
2 徐安琪;张亮;;孩子效用:转型期的特征与结构变化[J];青年研究;2005年12期
3 刘汶蓉;徐安琪;;生养孩子的非经济成本研究——以上海为例[J];青年研究;2006年10期
4 田先红;;弃婴与收养:计划生育与村落生育文化的冲撞与耦合——对1990年代赣南农村计划生育政策运行逻辑的一项微观解读[J];青年研究;2012年01期
5 李兵,邬洪迈,孙永健;生育行动释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赵丽;;制约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因素及建议——对云南省实施“奖优免补”政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7 黄荣清;肖周燕;;人口年龄结构数据异常的检验[J];人口与经济;2009年02期
8 李建新;彭云亮;;我国实际低生育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邦戈茨低生育率模型应用[J];人口与经济;2012年04期
9 陈震;农民生育的外部性与文化边际性:现阶段农村人口控制的理论思考[J];人口与经济;1998年01期
10 夏志红;城乡结合部农民生育文化初探[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钟逢干;;我国城市人口发展现状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强;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钱明亮;中国生育率转变的人口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3 廖立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沈洁;和谐与生存[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曹祖耀;职业足球场域的行动逻辑[D];上海大学;2011年
6 曾祥旭;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李己平;消退与振兴[D];吉林大学;2011年
8 郭俊霞;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现代性适应(1980-)[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李姗泽;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黄映晖;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秀梅;影响江苏人口生育率的因素探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汤少梅;增城市市民生育意愿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靳菊春;儒家文化在生育率转变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D];南京大学;2011年
4 周淋;老年人养老观念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巨飞雷;乡土文化对我国农村家庭生育观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夏新;民间规范中乡村妇女权利缺失与保护[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晓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社区关怀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蔡玉春;社会生态视角下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邱枫;人类学视野下的“全女户”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郝彬;1980年代我国生育意愿对生育政策的影响分析[D];河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国胜;低生育水平与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后果[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向春玲;汉族与少数民族生育意愿的文化解读——关于汉族与藏族、贵州占里侗族生育行为的比较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03期
3 曾毅;利用普查数据估算平均初婚年龄与平均初婚初育间隔的方法及其在四普资料分析中的应用[J];人口与经济;1992年03期
4 曾毅,顾宝昌,涂平,徐毅,李伯华,李涌平;我国近年来出生性别比升高原因及其后果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3年01期
5 李竞能;中国家庭经济与生育研究在理论上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J];人口与经济;1994年01期
6 彭希哲,戴星翼;生育决定的风险最小化模型与农村计划生育环境的优化[J];人口与经济;1995年02期
7 李树茁,朱楚珠;中国出生性别比和女婴生存状况分析[J];人口与经济;1996年01期
8 李树茁,马科斯·费尔德曼;中国农村男孩偏好文化的传播和演化:背景与主要研究结果[J];人口与经济;1999年S1期
9 李南,马科斯·费尔德曼,李树茁;男孩偏好文化传播:基于中国两个县调查的估计[J];人口与经济;1999年S1期
10 石人炳;;对“二孩政策”生育控制作用机制的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中一,潘绥铭;从男孩偏好到出生性别选择[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04期
2 龚敏健;;出生性别比持续上升中的减缓趋势及其原因[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梁颖;汝小美;宋冰;王聪;;中韩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象之审视[J];西北人口;2011年02期
4 胡静;;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成因剖析与综合治理——基于湖北省部分县市调研的结论[J];南方论刊;2006年10期
5 任克强;;农村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及治理对策——以沂蒙山区BWZ村为例[J];西北人口;2007年02期
6 周长洪;;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特征与原因分析——对湖北省麻城、广水、安陆三市的调查[J];人口学刊;2007年02期
7 申玉玺;梁鸿;;当前我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经济学思考[J];西北人口;2007年04期
8 陈刚;;论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之原因[J];法制与社会;2007年10期
9 周忠;;关注出生人口性别比 实现人口生态平衡[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9期
10 杨菊华;;出生人口性别比与和谐社会建设:一个定性和定量分析[J];人口学刊;2008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娟;社会结构变迁视野下的农民生育问题[D];山东大学;2007年
2 潘嘉;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调的社会政策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3 侯玉玲;中国孕产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实证研究:制约因素、政府行为与体制创新[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4 王承强;超低生育水平下的山东省区域人口发展态势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代洪峰;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人口城市化及区域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苏立娟;社会性别差异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影响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43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943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