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消退、阶段拐点和中国增长方式转变
本文选题:红利消退 + 发展阶段 ; 参考:《财经科学》2014年11期
【摘要】:本文以对曾经引致中国经济增长的转轨红利、人口红利和外资外贸红利为主要分析对象,论证了诸多红利消退现象正在发生,并从逻辑上证明了传统增长模式下的高速增长在今后难以为继,从而迎来了阶段性的拐点。运用面板门限估计的方法对中国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证明了红利消退以及新阶段到来这一基本结论。未来以寻求新的红利空间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是必由之路。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ition dividend, demographic dividend and foreign trade dividend, which has cause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demonstrates that many dividend disappearance phenomena are happening, and logically prove that the high speed growth under the traditional growth mode is unsustainable in the future, and thus ushered in a phased inflection point. The empirical test of China's data proves the basic conclusion that the dividend has subsided and the new stage is coming. It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future to seek a new space for dividend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陕西省重点学科西方经济学建设项目的资助
【分类号】:C924.24;F12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小涓,李蕊;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7期
2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3 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年03期
4 姚洋;;中性政府:对转型期中国经济成功的一个解释[J];经济评论;2009年03期
5 张晏;龚六堂;;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5年04期
6 蔡fs,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7 樊纲;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过程——非国有部门的成长与国有部门的改革[J];经济研究;2000年01期
8 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9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干中学、低成本竞争和增长路径转变[J];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10 王永钦;张晏;章元;陈钊;陆铭;;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论分权式改革的得失[J];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方;朱军;;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与民生财政的主动性——基于公共教育支出的实证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宣丹妮;;民企与政府关系扭曲诱因剖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3 万晓静;;外商对华投资的正负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7期
4 刘荣利;;河南省规模以下工业发展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5 刘荣利;;河南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定位·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6 王文波;袁田田;高雨婷;林波;;农民工流动影响因素及流动效应的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7 李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区际合作障碍——基于晋升博弈分析视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胡明娣,成定平;个人意愿教育投资额的决定[J];安康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9 张少华;曹怀信;;教育投入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数理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10 彭冰;;中央和地方关系中的上市公司治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欣;李建军;;地方财政健康与财政分权——基于湖北省县级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罗必良;李尚蒲;;地方政府间竞争:基于土地出让反应函数的估算——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验证(1993-2009)[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李尚蒲;罗必良;;中央与地方博弈:来自1999-2009年土地审批与违法用地的证据[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4 彭涛;魏建;;中国社会转轨中的制度变迁:中央政府的泛利性调整[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5 周杰;;中央控制与地方过渡供给:一类公共物品提供决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6 刘宁;孙秋鹏;;投资宏观调控过程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行为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7 尹恒;;中国县级政府支出偏向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魏翔;;引入环境与可持续性的中国新增长模型[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9 翁禾倩;黄源泉;李宇星;林心颖;;“绿色信贷”实施中制度缺陷的多维博弈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10 保建云;;权力租金、寻权与权钱交易的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银玲;上市公司对外资敌意并购之反收购对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底偃鹏;发展中国家财政分权对减贫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汤晓莉;社会医疗保险可携带性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尚海涛;陕西省地方财政风险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江依妮;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彭彦强;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学印;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佳;落后产能的成因研究——土地分成合约的视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金景仲;出口贸易结构升级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戴伦阜;营口市鲅鱼圈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鹏;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对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芳;地方政府间非合作博弈的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尹燕飞;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供给行为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刘婷;公共政策视野下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1期
2 吕铁;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02期
3 蔡红艳,阎庆民;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来自中国的跨行业调查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10期
4 吕铁,周叔莲;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管理世界;1999年01期
5 姚洋;;中性政府:对转型期中国经济成功的一个解释[J];经济评论;2009年03期
6 徐湘林;李国强;;改革战略与中国奇迹——中国政治经济改革研究述评[J];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06期
7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8 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9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10 张晏;龚六堂;;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玉奇;特别发展阶段的发展观[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7期
2 ;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30年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年23期
3 梁丹;;河南开放型经济发展阶段跨越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9年03期
4 陈答才;刘涛;;从“建设”到“建成”:我国发展阶段的新飞跃[J];西部学刊;2013年01期
5 漆侠;关于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发展阶段问题[J];山东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年06期
6 谭晶;市场经济大发展阶段及其特征[J];学术交流;1997年04期
7 李占雷,杨金廷,李少波;邯郸市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与判断[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03期
8 郭发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9 赵增华;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9期
10 武晓艳;于守鹏;;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中的心理契约[J];西北医学教育;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前言[A];“坚持科学发展观”打造生态‘大北京’论文集[C];2004年
2 龚乃全;王国旗;;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理论支撑体系的实践与探索[A];第七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罗桂求;;序言[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殷庆威;;对生产力发展阶段和历史类型的文化阐释[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5 Stephen Chen;李怀利;;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能力及其表现特征与分析[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6 吴先举;;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A];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2年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陈奇;;旬阳发展阶段与新时期发展战略[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8 白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新发展[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陈钊;陆铭;王永钦;;转型的终结?——再论作为经济发展阶段之函数的政府功能[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10 陈奇;;旬阳发展阶段与新时期发展战略[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声;爱国主义自豪感也是深沉的思考[N];人民日报;2012年
2 记者 覃宇扬 通讯员 黄志华;我区水稻耕种收机械化跨进中级发展阶段[N];广西日报;2012年
3 张尚武邋陈淦璋;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N];湖南日报;2008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谢士强;又好又快:发展新阶段的不二选择[N];河南日报;2008年
5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亓成章;正确认识社会发展阶段和阶段性特征[N];常州日报;2010年
6 赵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演化[N];企业家日报;2014年
7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迈向新的发展阶段[N];经济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陈晓薇;光明新区 狠抓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建设[N];深圳商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闵丽男;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一轮价税财配套改革[N];中国税务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贾铁军 张春友;中土全面互信合作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卫东;经济发展阶段演进视角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伟舵;外商直接投资发展阶段与行业选择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2 吕光明;我国沿海和内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比较与评价[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3 部金凤;中外生态价值发展阶段系数的理论探讨及对比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06年
4 闫团结;冯玉祥幕僚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5 吴正余;转型企业管理转型晨阳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管理创新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芦信珠;1949-1999年朝鲜族报纸连载小说研究[D];延边大学;2009年
7 李东芝;邓小平创新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8 王志超;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77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977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