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普”数据的江西省人口迁移透视
本文选题:人口迁移 + 结构 ; 参考:《西北人口》2014年04期
【摘要】:本文借助于"五普"、"六普"数据,针对江西省人口迁移的规模、结构及其原因构成展开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江西省迁移人口规模大且增速快,属人口净迁出省份;省内人口迁移日趋活跃,主体是县市内跨乡镇的迁移人口;(2)迁移人口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5-44岁,不同迁移群体在年龄区间上存在差异;(3)迁移人口文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省际迁入人口高于省际迁出人口;(4)迁移人口的职业以从事一般技术类操作和商业、服务业工作为主;(5)在迁移原因方面,省内迁移的经济因素影响不强,省际迁移原因主要集中在务工经商和学习培训两个方面。
[Abstract]:With the help of the data of "five popular" and "six popular",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scale, structure and causes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gration population of Jiangxi Province has a large scale and a rapid growth rate since 2000, so it is a province of net migration. The migration of population in the provinc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ctive, the main body of which is the migration population of county and city, the age of migration population is mainly between 15 and 44 years old, and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migration groups in the age range) the education level of the migration population is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of the whole province. Moreover, the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population is higher than the inter-provincial emigration population. (4) the occupation of migration population is engaged in general technical operation and commerce, while the service industry is the main source of migration. In terms of the reasons for migration, the economic factors of migration in the province are not strong. Provincial migration mainly focuses on two aspects: doing business and studying and training.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师范大学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师范大学)开放基金项目(编号:PK2013005) 江西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招标项目资助
【分类号】: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晓仪;林天应;张艳芳;董治宝;;1999—2010年重庆市人口与经济重心迁移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2 王德;叶晖;;我国地域经济差异与人口迁移研究[J];城市规划;2006年09期
3 王国霞;秦志琴;程丽琳;;20世纪末中国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基于城市的视角[J];地理科学;2012年03期
4 李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J];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5 俞路,张善余;基于空间统计的人口迁移流分析——以我国三大都市圈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李王鸣;改革开放后中国流动人口迁移机制研究[J];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7 刘望保;汪丽娜;陈忠暖;;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场及其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2012年02期
8 周皓;我国人口迁移研究的回顾、总结与讨论[J];人口与经济;2002年01期
9 王桂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差异与人口迁移关系之研究[J];人口与经济;1997年01期
10 高胜恩,翟胜明;70年代以来美国国内人口迁移态势与成因分析[J];人口学刊;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天惠;刘盛和;;我国人口流动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2 李传武;袁自强;李海建;;大别山区农民工结构特征与流动机制分析——以皖西金寨县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3 田艳争;赵春雨;苗恩标;李飞;;安徽省人口与经济分布的不平衡性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4 何雄浪;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机制及对策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黄淑瑶;;从社会支持网角度看流动人口犯罪[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6 胡玉萍;;留京,还是回乡——北京市流动人口迁移意愿实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7 刘沙沙;;国外土地与劳动力“非农化”协同推进的经验与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5期
8 卢崇建;;社会管理创新之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年04期
9 王枫云;;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中的行政侵权与责任追究[J];上海城市管理;2010年04期
10 陈飞;高铁梅;;中国区域经济的结构变化及差异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恒;;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能力、转移模式与绩效评价[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尹继东;王秀芝;;地区收入差距与人口迁移的关系:以中部地区为例[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朱杰;;长江三角洲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模式及启示[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晓飞;匡耀求;黄宁生;;广州市人口迁移流动的特征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5 安慧;李增永;;经济发展对外来人口影响因素分析[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6 解永庆;缪杨兵;;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空间选择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7 王格玮;;地区间收入差距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基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3卷增刊(总第13期)[C];2004年
8 许召元;李善同;;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A];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C];2008年
9 朱金;刘欣;邵帅;;沪苏浙皖地区的人口迁移潜力、迁移特征及对城镇化发展的启示[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燕泰翔;中国工农关系演进与农业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2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3 宫漫;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地资源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徐艳;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农民工报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洪娜;中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向飞;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谢里;制度安排与产业集聚:理论与经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张心淼;中国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杨文杰;适应中国人口流动的财政政策优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10 曾祥旭;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维波;梁振民;刘新智;;重庆市城市化趋势预测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曹晓仪;林天应;董治宝;刘新颜;;重庆市城市化水平与生态压力关系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3 彭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若干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1998年02期
4 王胜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J];东北亚论坛;2004年02期
5 李娟;任国柱;鲁奇;张军岩;;20世纪90年代重庆市流动人口特征及动因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6 刘海泳,顾朝林;北京流动人口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功能[J];地理科学;1999年06期
7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8 王国霞;鲁奇;;中国近期农村人口迁移态势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5期
9 李秀彬;地区发展均衡性的可视化测度[J];地理科学;1999年03期
10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文胜;我国人口迁移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江汉论坛;2000年09期
2 张根福;抗战时期浙江省的人口迁移与地域分布[J];历史研究;2000年04期
3 李立宏;中国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浅析[J];西北人口;2000年02期
4 段成荣;省际人口迁移迁入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01年01期
5 段成荣,梁宏,伍小兰;近二十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调查综论[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01期
6 廖少廉,杨靳;人口迁移与农村贫困[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06期
7 于潇;长春市人口迁移状况以及人口管理模式转变的思考[J];人口学刊;2003年05期
8 彭新宇;城乡人口迁移就业的可行性分析[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陆发玉,陆生发;建国后我国人口迁移历程初探[J];世纪桥;2003年03期
10 周长洪;南京人口迁移状况及原因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蒲英霞;鲍曙明;;中国人口迁移和贫困之间的实证分析:基于2000五普数据[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周鸿;;广西人口迁移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3 何一鸣;;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四川人口迁移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朱杰;;长江三角洲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模式及启示[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丽;;青藏铁路沿线的民族人口迁移与文化适应[A];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2003年
6 朱金;刘欣;邵帅;;沪苏浙皖地区的人口迁移潜力、迁移特征及对城镇化发展的启示[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7 沈建法;;1985-1990至1995-2000中国省间人口迁移空间结构与系统变化效应的分析(英文)[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邵岑;;对春运“民工流”人口迁移的探讨[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安介生;;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法则(规律)”论纲[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沈建法;王桂新;;人口迁移的户口效应:广东省户口移民与非户口移民的比较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 陈家伟;姓氏分布与人口迁移[N];光明日报;2014年
2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 袁政;简论人口迁移理论的跨学科应用[N];光明日报;2009年
3 余庆年 施国庆 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气候变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N];中国人口报;2010年
4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任远;我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的新特点[N];文汇报;2013年
5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顾宝昌;中国进入由人口迁移和流动主导人口态势的时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记者 刘海英;英探讨人口迁移与环境变化的关系[N];科技日报;2011年
7 魏星 王桂新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十二五”人口迁移发展趋势及研究重点[N];中国人口报;2012年
8 通讯员李亚楠;姓氏演变揭示人口迁移与历史事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杨云彦(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区域研究所);我国的人口迁移及其政策导向[N];中国人口报;2005年
10 本报评论员刘文宁;折射文明与进步的人口迁移[N];工人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振营;人口迁移的规律[D];中国人民大学;1993年
2 张祺;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江立华;转型期英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张丽;公共产品配置对人口迁移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阮征宇;跨国人口迁移与国家安全——一项非传统安全因素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杨靳;人口迁移与农村贫困[D];厦门大学;2003年
7 逄锦波;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8 李袁园;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杜吉国;黑龙江省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吉节;2000-2005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分布状况和经济动因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浦建兴;中国人口迁移法律制度的变迁和改革[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3 吴阳香;大城市人口迁移与房价相互作用的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4 田鲁;人口迁移对1980年以来郑州人居环境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8年
5 李丽君;新疆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6 李曼曼;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迁移问题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7 张佳琦;陕西省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差异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8 宋玉琴;人口迁移对城市本地就业的影响[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9 路鸣;辽宁省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定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刘彦辰;1990年代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特征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815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981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