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延边朝鲜族劳动力外流及其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9 05:12

  本文选题:延边 + 朝鲜族 ; 参考:《人口学刊》2014年01期


【摘要】:利用前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及其影响因素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异方差Probit模型,对延边朝鲜族劳动力特别是女性劳动力外流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年龄、社会资源、教育程度等对劳动力外流有显著影响;女性劳动力流动概率高于男性且婚姻和孩子数影响不显著是朝鲜族劳动力外流的重要特点;生活水平低、朝鲜族自身特点和地理位置促成了延边朝鲜族人口的大量外流,影响了当地经济和民族自身发展。
[Abstract]: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former National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utflow of Korean labor force, especially female labor force, in Yanbian by using heteroscedasticity probit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sex, age, social resources, education and so on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outflow of labor force, the probability of female labor migra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 and the influence of marriage and number of children is not significant. The low living standar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the Korean nationality contributed to the outflow of the Korean population in Yanbian and affected the local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ity itself.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商学院;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口迁移与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关系研究(13BRK023)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及影响因素研究(2013B56) 吉林省科技发展规划项目: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20120616)
【分类号】:F249.2;C9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文兵,黄凌翔;农村人口城市迁移的动力机制[J];城市问题;2002年02期

2 王智强;刘超;;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1期

3 程名望;史清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个基于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10年04期

4 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7年02期

5 张善余,曾明星;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变动与人口迁移形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J];民族研究;2005年01期

6 郑信哲;略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及其影响[J];满族研究;2001年01期

7 朴胜镇;;中韩建交对朝鲜族人口流动的影响[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02期

8 李春敏,薛宝生,黄桂兰,王亚东;论朝鲜族人口的可持续发展[J];人口学刊;2000年04期

9 王化波;王鑫;;延边朝鲜族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1年02期

10 蔡f ;迁移决策中的家庭角色和性别特征[J];人口研究;199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睿智;宗鑫;;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基于劳动力相对过剩问题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范丽娟;;社会支持和打工妹的城市融合[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汤汇;;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策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4期

4 支婷婷;;从农民收入状况看农村发展——以淮安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9期

5 谭宇;加快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有关问题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6 谭宇;兼业型劳动力转移经济模型的构造[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7 陶斯文;杨风;;人口流动对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8 王桂芝;袁博;;有序人口流动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9 陈秀;藏少梅;于学江;;农民市民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10 楼旭明;;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以陕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云森;;自选择、父母外出以及不发达地区留守儿童学习表现——基于倾向分数匹配方法的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袁铖;;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国外理论与中国实践[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3 萧衡锺;;中国大陆于社会转型期的户籍改革——管理、制度与治理[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4 曹洋;;北京外来人口转移流动的机制研究[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5 贺振华;;农户的外出行为、土地流转与土地配置效率的可能改进[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6 林燕;张忠根;;孤身外出还是举家迁移?——制度对劳动力家庭迁移决策的影响分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富田;;西部小城镇人口聚集功能探析[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许晓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就业问题研究——国外经验分析与启示[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冠国;;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初步研究与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其安;肖映红;陈亮;;重庆边远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盖丽丽;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陈泽浦;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梅;二元经济结构下最低工资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陈钦约;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家创业能力和创业绩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斛建军;农民家庭社会支持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孙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郑木溪;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吴正刚;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孙书青;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对策[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徐景芝;国内重点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韩丽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砚莉;汤吉军;;东北老工业基地女性就业理论与对策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0年06期

2 赖小琼,余玉平;成本收益视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拓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3 史清华;徐翠萍;;农户家庭成员职业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来自长三角15村的调查[J];管理世界;2007年07期

4 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06期

5 傅勇;城乡差距、数量悖论与政策偏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04期

6 侯红娅,杨晶,李子奈;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4年07期

7 程名望;史清华;徐剑侠;;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8 刘靖;;非农就业、母亲照料与儿童健康——来自中国乡村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8年09期

9 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7年02期

10 潘年祥;;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今日科苑;2006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炳镐,泰成;中国朝鲜族人口流动与社会问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年03期

2 梁玉今,蔡洙一;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所引发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古清中;延边地区民族人口结构变动与调整对策[J];人口学刊;1995年04期

4 张天路,黄荣清;人口学家为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把脉”[J];民族团结;2000年10期

5 古清中;朝鲜族人口的演进[J];人口学刊;1996年02期

6 李辉;;吉林延边朝鲜族人口安全问题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7年02期

7 李美兰;浅析延吉朝鲜族人口群体特征[J];统计与信息;1997年06期

8 金正烈,金东奎;黑龙江今后十年朝鲜族人口及教育问题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9 玄龙男;;试论延边地区人口问题[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10 金光世;韩吉;金京天;;试谈延边地区的人口问题[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东镐;;延边地区朝鲜族人口外流问题及法律对策[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2 王琛;尤昕;姜春善;崔海霞;崔鲜花;金春花;金春梅;;延边地区健康人群Nelin基因相关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3 金玉女;李航;林雷;;延边地区结核病归口管理成效[A];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大会学术报告[C];2001年

4 李爱顺;;艺术资源与延边地区的发展[A];兴边富民与少数民族发展——第十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5 张藕香;;我国农村劳动力外流组织化管理效应分析[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郑信哲;;人口流动给朝鲜族社会发展带来的喜与忧[A];城市中的少数民族[C];2001年

7 李南洙;钟照日;金永奎;金成吉;许松峰;;延边地区苜蓿生产基地建设初探[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8 杜绍财;张瑞;田园;魏来;金丹;;我国延边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CV)1a型感染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赵静静;;基于GIS的延边地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许驰;;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分析[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一)——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三[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欣刚;实现朝鲜族人口长期均衡发展[N];延边日报(汉);2011年

2 记者 高吉龙;金春善阐述中国共产党在延边的斗争历程[N];延边日报(汉);2011年

3 记者 张志鹏;罗人口负增长[N];人民日报;2000年

4 见习记者 偠思;荣县连续九年实现人口负增长[N];自贡日报;2008年

5 卞竹琴 冀斌 张敏;14年人口负增长的背后[N];扬州日报;2010年

6 记者 盛潇涵 通讯员 初振华;荣成连续第12年保持人口负增长[N];威海日报;2011年

7 刘建华邋赵桂芳;劳动力外流对边境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影响[N];金融时报;2008年

8 尹卫国;警惕劳动人口负增长的“连锁反应”[N];人民法院报;2008年

9 陈明;南通连续七年人口负增长[N];新华日报;2005年

10 传汉 潘军 戚艳;旅顺口区出现人口负增长[N];大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朴美兰;民族学视野下的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徐芳;中国朝鲜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3 王跃梅;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李承律;东北亚国际合作时代朝鲜族社会文化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金东春;20世纪初基督教在中国延边朝鲜民族社会的演变及其影响[D];延边大学;2007年

6 赵刚;社会主义制度在延边地区的确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赵宏光;延边中生代浅成热液铜金矿床的成矿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杨康鹃;延边朝鲜族与汉族2型糖尿病与PPAR-γ2、apM-1和PGC-1基因SNPs相关性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9 崔兰;延边地区成人胰岛素抵抗与多代谢异常的相关性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10 张春艳;吉林省东部古生代变质杂岩的构造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鑫;延边地区朝鲜族人口迁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2 张春一;延边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3 许军;延边人口变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郭长虎;延边地区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5 金锦兰;延边地区幼儿教育的问题与对策[D];延边大学;2007年

6 文艺花;延边农业合作化历史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7 高席;延边地区同韩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8 林景浩;延边地区信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1年

9 梁岩;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城镇体系的空间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郭安斌;延边地区循环经济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386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0386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b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