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及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10 18:49

  本文选题:京津冀城市群 + 流动人口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长期高速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城镇化也进入了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对于城镇化的高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一个经济总量大、人口众多、发展速度快和发展条件好的区域,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流动人口在城市稳定、长期居住是融入城市,逐步实现市民化,从而稳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前提。近年来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而对于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研究就是对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是否长期居住问题的探究,这就关系到了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长期性及稳定性的问题,也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核心,因此对于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入手,首先分析流动人口中居留意愿者的构成情况,初步了解各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者构成上所存在的差异;其次运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从流动人口自身特征及城市“拉力”两方面分别探究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及其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状况,并根据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及其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提出引导流动人口空间合理分布以及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力求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发展进程、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做出贡献。
[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ur country has achieved long-term high-speed economic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urbanization has also entered a critical period of in-depth development, in which large-scale population flow has played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as a region with large economic volume, large population, rapid development and goo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is increasingly attractive to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s stable in the city and the long-term residence is the premise of integrating into the city and gradually realizing the urbanization, thus steadily promoting urbaniza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n recent years,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field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is is related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and stability, but also the cor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so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residence inten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residence inten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first of all, analyz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preliminarily understand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cities. Secondly, logistics regression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are us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ity's "pull force",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s residence intention and it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inally combin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s residence intention and it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guide the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space and to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We will contribute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new urbanization.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C9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叔明;刘静玉;;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分析[J];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王召东;樊俊锋;;中外城市群发展及其对中原城市群的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邢怀滨,陈凡,刘玉劲;城市群的演进及其特征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陈文科;;武汉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与创新发展[J];学习与实践;2002年06期

5 林先扬,陈忠暖,蔡国田;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热带地理;2003年01期

6 姜山清;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分析和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7 安士伟,贾学锋;对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丁芸;赵文;;城市群制度创新——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贺海峰;沿江城市群担纲崛起的脊梁[J];决策;2005年05期

10 陈立;;中原城市群信息化水平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先扬;陈忠暖;;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赵文;;基于分工与协作的城市群制度探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4 朱翔;;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模式研究[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晓红;;锐意改革 大胆试验 全面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刘清平;;建设沿海城市群是广西重要的增长极[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7 游胜景;戴国平;;论我国城市群的演进与整合——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例[A];2007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7年

8 谢莉;彭晓春;杨仁斌;;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环境研究进展[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9 张璞玉;;一体化视角下武汉“1+8”城市群产业整合——基于水平和垂直空间经济结构分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10 ;前言[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郭世锋;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再现新机遇[N];济南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程小旭;城市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3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冯奎;重在提升城市群的质量[N];经济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谢良兵;地方抢建城市群[N];经济观察报;2013年

5 记者 王彬;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N];济南日报;2013年

6 记者 郑代玉;我市组织收听收看全省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动员大会[N];东营日报;2013年

7 记者 王端鹏;解放思想 开拓思路 扎实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N];济南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张哲 通讯员 宗禾;省发改委与淄签署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N];淄博日报;2013年

9 记者 王端鹏;积极作为 加强协作 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N];济南日报;2013年

10 记者 刘钦涛 通讯员 刘永;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N];济南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月娥;同城化与主体功能区背景下的厦漳泉城市群空间重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陈群元;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郭书山;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模式及协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贾卓;中国西部城市群产业演变及优化路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5 赵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刘静玉;当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7 钟海燕;成渝城市群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郭凤城;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李学鑫;基于专业化与多样性分工的城市群经济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10 郑斌;中国城市群环境合作机制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思远;城市群集群评价多维逻辑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宁艳丽;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崛起中的作用与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3 史敦友;高速铁路的城市群产业发展效应[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邹敏;产业视角下滇中城市群城市分工与发展模式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赵春哲;淮海城市群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6 郝盼;京津冀城市群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实证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凯;呼包鄂城市群工业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耦合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8 吴金叶;呼包鄂城市群与产业集群耦合发展评价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9 史主生;基于产城融合的呼包鄂工业园区优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10 于肖肖;川渝城市群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143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1143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1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