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初职离职风险差异研究——时代差异抑或体制差别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ssue of the age difference in the risk rate of individual initial employ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rket transition in China, the different times of the risk of beginning employment and leaving reflect the chang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transition from redistributive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survey of career experience and Social Network in 2009 and the Log-Logistic event history analysis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ge difference of the risk of beginning employment and leaving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e study found tha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risk rate of individuals leaving their junior posit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risk rate of individuals leaving their junior positions increases both within and outside the system. Individuals working within the system are less likely to leave their junior positions than those working outside the system, and in the work within the system, the level of the junior professional status has no effect on the risk rate of leaving the entry-level positions; on the contrary, in off-system jobs, The higher the career status, the lower the risk of leaving.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分类号】:C913.2;C9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蔡f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2 谢宇;;认识中国的不平等[J];社会;2010年03期
3 张春泥;;农民工为何频繁变换工作 户籍制度下农民工的工作流动研究[J];社会;2011年06期
4 郑路;改革的阶段性效应与跨体制职业流动[J];社会学研究;1999年06期
5 王天夫,王丰;中国城市收入分配中的集团因素:1986-1995[J];社会学研究;2005年03期
6 吴晓刚;;“下海”: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转型中的自雇活动与社会分层(1978-1996)[J];社会学研究;2006年06期
7 吴晓刚;;1993-2000年中国城市的自愿与非自愿就业流动与收入不平等[J];社会学研究;2008年06期
8 吴愈晓;;社会关系、初职获得方式与职业流动[J];社会学研究;2011年05期
9 吴愈晓;;劳动力市场分割、职业流动与城市劳动者经济地位获得的二元路径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河南省县域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2 杨加成;秦启文;孙岚;;主动失地农民:基于社会分层视角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3 江海潮;陈虹英;王海云;;中国居民竞争力与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蔡f ;;Small Enterprises Vital for Growth and Employment[J];China Economist;2008年05期
5 高铁梅;范晓非;;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与供求拐点[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1期
6 田雪原;;通货膨胀、劳动力市场与工资率走势[J];财贸经济;2011年07期
7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杨瑞龙;毛振华;朱科敏;杨继东;;试论低端劳动力工资形成机制的变革及其经济效应[J];财贸经济;2011年07期
8 徐成波;;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演进研究——基于就业研究文献述评的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杨啸;;社会流动对半流动家庭婚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10 孟捷;李怡乐;;关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动因的三种解释——评述与拓展[J];当代财经;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学华;;新生代农民工与新兴城市的和谐发展——来自长三角的一个调查与思考[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2 刘乃全;刘学华;;劳动力流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安全[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3 李飞跃;;经济结构转变与工资差距[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赵武阳;唐跃军;苏勇;;二元劳工市场、解雇保护与劳动合同法[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建标;王光荣;李晓义;张立党;;无期限劳动合同限制与劳资行为——来自实验的证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汪进;钟笑寒;;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了吗?——理论辨析与国际经验[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30期)[C];2009年
7 钟笑寒;;城乡移民与收入不平等:基于基尼系数的理论分析[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汇编[C];2013年
8 汪进;钟笑寒;;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了吗?——理论辨析与国际经验[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汇编[C];2013年
9 黄嘉文;;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与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基于CGSS2005的数据分析[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10 宋道雷;;“穷根”与“翻身”:农村精英生产与再生产机制研究——以鲁中N村为个案,兼及B、H村[A];上海青年政治学论坛(2012)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俊;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刘冰;企业在职培训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形成[D];浙江大学;2009年
3 张务伟;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王志伟;中国就业函数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储庆;国家、教育与地位获得[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张义凤;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探析[D];山东大学;2011年
7 崔荃;家庭背景、教育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差距[D];复旦大学;2010年
8 孙明;家庭背景与干部地位获得(1950-2003)[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李厚喜;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10 邵腾伟;基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农户联合与合作经营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万一;人力资本结构作用和政府教育投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利吓;试论流动人口公平及其实现途径[D];浙江大学;2011年
3 陈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张贻龙;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地区差异的原因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培培;企业特征与收入不平等[D];复旦大学;2011年
6 赵晓军;媒体从业人员的身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冯铸;公共财政视角下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段海红;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下的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9 许一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平与效率良性循环机制的构建[D];南昌大学;2011年
10 甘林;贺州市ZW机械厂企业改制分析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林平;万向东;张永宏;;制度短缺与劳工短缺——“民工荒”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8期
2 蔡fs,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3 蔡f ,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经济研究;2001年12期
4 蔡f ,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5 殷晓清;农民工就业模式对就业迁移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1年03期
6 简新华,张建伟;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度分析[J];人口研究;2005年02期
7 刘根荣;;“民工荒”的成因及其治理:一个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J];人口研究;2006年06期
8 李明桥;傅十和;王厚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钟摆现象”的解释[J];人口研究;2009年01期
9 侯佳伟;;人口流动家庭化过程和个体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研究;2009年01期
10 黄乾;;城市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及其工资效应[J];人口研究;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胡国华;夏军;;风险分析的灰色—随机风险率方法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0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姜传勇;陈晓宏;张丽娟;叶长青;;变化环境下武江流域洪水频率及风险率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1水资源与水生态[C];2013年
3 刘红萍;徐宝松;顾昊;;高坝的失事风险分析方法[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4 苏怀智;胡江;吴中如;顾冲时;;基于时变风险率的大坝使用寿命评估模型[A];全国大坝安全监测技术信息网2008年度技术信息交流会暨全国大坝安全监测技术应用和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本文编号:21219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121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