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口红利时期的中国经济增长与政策调整
[Abstract]:China's working-age population fell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12, indicating that the country has entered a post-demographic dividend. In the post-demographic dividend period,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ustained and stable growth of the economy, we must overcome the slow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caused by the decline of labor supply and the aggravation of social burden for the age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continuing the population dividend through the policy adjustment and system reform of employment and old-age care.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C9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汪小勤;汪红梅;;“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家;2007年01期
2 韩长赋;;中国农民工发展趋势与展望[J];经济研究;2006年12期
3 胡鞍钢;;中国中长期人口综合发展战略(2000—2050)[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04年02期
5 陈佳鹏;;关于中国人口红利的内涵解读、定量分析及政策建议[J];思想战线;2012年02期
6 蔡f ;;未来的人口红利——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开拓[J];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01期
7 蔡f ;;中国经济面临的转折及其对发展和改革的挑战[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8 孙晓芳;;人口红利理论研究与扩展——中国特色人口转变的视角[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彭希哲 作者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N];中国人口报;2005年
2 穆光宗;[N];解放日报;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建华;;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2 田艳波;;从“奥肯定律失灵”看少数民族人口就业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7期
3 冯虹;魏士洲;;浅谈从收入分配入手解决在京农民工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孙景宇;;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迁:历史与制度的分析[J];长白学刊;2008年05期
5 孙景宇;孟涣晨;;转型新阶段俄罗斯、东欧和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比较分析[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6 李杨;;人口红利:社会保障体系的机遇抑或挑战[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1期
7 李金龙;郭凌燕;;应对未来人口结构危机的若干新思考[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4期
8 李佳妮;肖六亿;;人地结合模式与农村经济效率[J];创新;2011年02期
9 张志华;;人民银行巨额外汇储备的经济性质及其出路[J];财经科学;2009年12期
10 郭青;;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农民工公共服务权利的缺失[J];财经科学;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金营;戈艳霞;;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然需要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陈晨;;劳动力有限供给、有序迁移与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讨论及启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吕品;林芳;;中国“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储蓄和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通屏;;从抑制消费到刺激消费——人口转变与中国消费制度变迁[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5 黄纪念;;人口因素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河南)食品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孙自铎;;浅析农地集中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影响、原因及对策[A];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郑娟尔;;刘易斯转折区间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耕地保护问题初探[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学华;;新生代农民工与新兴城市的和谐发展——来自长三角的一个调查与思考[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9 胡云超;;劳动力市场发育发展中的积极就业政策问题研究[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10 周晓津;;中国改革与城乡剩余劳动力:1978-2007[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冰;企业在职培训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形成[D];浙江大学;2009年
4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廖立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世勇;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返乡农民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滕姗姗;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吕宗耀;消费餍足性假设下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敬贤;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谢勇;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蒲婷婷;陇南市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林军;应对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政府行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马伟伟;外资代工模式下本土企业升级的市场环境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朱秋琪;人力资本促进国际竞争力提高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5 赵书男;健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6 王佳音;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田步伟;东北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孙超;人口结构视角下的“人口红利”效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任云;中国人口结构转型与政府教育投入[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10 易会俊;2010-2020年浙江省劳动力供求预测[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伟;;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基于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8年02期
2 李扬;殷剑峰;陈洪波;;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J];财贸经济;2007年01期
3 詹浩勇;杨毅;;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与人口红利关系辨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6期
4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年06期
5 郭继强;;教化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新形式[J];经济学家;2006年04期
6 汪小勤;汪红梅;;“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家;2007年01期
7 保罗·舒尔茨;;人口结构和储蓄:亚洲的经验证据及其对中国的意义[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8 蔡fs,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9 蔡f ;王美艳;;“未富先老”与劳动力短缺[J];开放导报;2006年01期
10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晓红;;试论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兼论促进就业的对策措施[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胡保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工作[J];知识经济;2010年20期
3 刘雪;;产业结构调整中促进就业[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5期
4 张伟;耿建东;;论政府在当前就业形势下的作用[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11期
5 孙宏英;;政府促进就业战略研究[J];特区经济;2007年03期
6 樊海潮;;公共养老保险与经济增长[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韩玉坤;;重民生、稳就业——谈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如何做好就业工作[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年06期
8 高敏芳;西部大开发中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浅议[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9 杨秀玲;谷彦芳;;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思考[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郑志冰;;发达国家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及经验借鉴[J];地方财政研究;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子建;;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分析——基于状态空间模型[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文;;改革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姜焰生;;现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4 唐滔;;重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渝琳;白艳兰;;金融深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卓成霞;;金融危机下保就业与保经济增长的博弈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7 黄桂田;;市场形态的重大转变及经济增长面对的新问题[A];理论·改革·发展[C];1998年
8 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建民;刘振娥;;流通业对湖北省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刘忠文;;经济增长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浅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宜军 杨守勇;立法促进就业[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2 本报记者常宝国 实习生黄辉;促进就业也是为了发展[N];工人日报;2002年
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宋晓梧;应把促进就业作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4 ;利用外资与促进就业[N];河南日报;2003年
5 ;努力开创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的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年
6 华桢;欧盟峰会忙于解决欧债危机[N];工人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白天亮 王比学 盛若蔚;关爱民生当固本[N];人民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吴力;4470亿美元 还是救不了美国?[N];国际商报;2011年
9 薛小和;促进就业应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根本取向[N];经济日报;2002年
10 记者 李秀东;发挥优势整合资源 服务民生促进就业[N];巴中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学辉;人口红利、养老保险改革与经济增长[D];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5年
2 李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3 程治中;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4 关春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曹栋;基于代际叠代模型的经济增长复杂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6 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张宝贵;教育科学发展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曾祥炎;基于宏观产权制度分析框架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9 刘畅;中国益贫式增长中的经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10 陈萍;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候志德;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刘波;基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3 韩长春;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4 于晓黎;青岛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张亚军;天津市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天津大学;2010年
6 李田田;标准对湖南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7 丁昌昆;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郭刚军;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7年
9 洪韬;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国际比较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10 鲁涛;国有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439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143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