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生育指标和婚姻匹配

发布时间:2018-12-06 18:20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改革来检验贝克尔(Becker)关于婚姻的经济学理论。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实行"一胎化"政策,但随后逐渐允许夫妻均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生育第二胎,即"双独二胎"政策。由于"双独二胎"实施前不同省份"一胎化"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同,所以放开"双独二胎"在不同省份间的政策效果也不同。笔者利用政策实施时间前后和省份间政策力度的差异,采用二重差分的实证设计进行分析,发现"双独二胎"政策增加了独生子女之间的匹配,减少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混合匹配"。笔者建立搜寻—匹配模型对"双独二胎"政策如何影响婚姻市场均衡进行分析。二重差分的实证分析得到的证据与模型的推论相一致,实证结果在一系列检验中保持稳健。
[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Becker (Becker) 's economic theory on marriage by studying the reform of family planning policy in China. Since the 1980s, China has implemented the policy of "one-child", but then gradually allowed couples with only one child to have a second child, that is, "two-child and two-child" policy. Because the policy of "one-child"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rovinces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wo-child and two-child", the policy effect of "double one-child"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rovinces. The author makes use of the difference of policy intensity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and among provinces, and analyzes it by using the double differential empirical design. It is found that the policy of "double sole and two children" increases the matching between the only child. Reduced only child and non-only child's "mixed match". The author establishes a search-matching model to analyze how the policy of "double-only and two-child" affects the equilibrium of marriage market. The evidence obtained from the double difference empirical analys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rollary of the model, and the empirical results remain robust in a series of tests.
【作者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C924.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驷,张育麟,张志军,沈心芳,王莉,杨丽达,王克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个性差异的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1年01期

2 杨世炳,唐久来,吴德,刘维民,许晓燕,周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生活能力配比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年12期

3 黄琳;文东茅;;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业状况比较[J];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02期

4 刘永策;李彦;盛国军;;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差异性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某高校904个样本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5 祁正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的学校适应感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6 孙百才;仝辉;;小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性的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05期

7 杨涵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综合素质比较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佘丹丹;宋少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适应性情况调查[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年04期

9 王晓焘;;城市青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教育获得[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李东风;郜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婚恋观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西高校研究生的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宇翠;何兴润;;118例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体格发育及学习成绩分析初探[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2 陈修哲;林秀萍;马义泽;;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医学生孤独感的比较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万传文;范存仁;林国彬;;五岁至七岁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比较及性别差异的研究[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4 董巍;江勇;李焰;鲍立铣;孙佳宏;;大学生自我动机的特点及其与自尊、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关于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对比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张柏华;;大学新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和心理状况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6 陶慧杰;;初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第一届学校卫生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杨世炳;唐久来;吴德;刘维民;许晓燕;周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生活能力配比研究[A];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3年

8 王民洁;陈一心;傅俊俐;曾文星;陶国泰;邱景华;;个性发展:——南京独生与非独生子女18年追踪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戴黔;;从社会管理视角下试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牛勤;姚本先;;家庭中的子女排序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健生;“轮庄”过年渐走俏[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王乐;开心,并苦恼着[N];文汇报;2011年

3 记者 冯立中;独生子女抑郁发生率低于非独生子女[N];健康报;2013年

4 李欣伟;“兼顾实惠和高标准”[N];山西日报;2003年

5 记者 王庆环;《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发布[N];光明日报;2011年

6 记者 秦晖 通讯员 张敏强;大学生:竞争压力>学习压力[N];广州日报;2005年

7 中青;青少年消费主张兼顾实惠和高标准[N];深圳商报;2003年

8 李扬;点击家政新概念[N];新华日报;2004年

9 王欣;青少年消费新主张[N];广西政法报;2003年

10 陈青;2009年人口出生数将翻番[N];文汇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明;“奖扶制度”可持续性困境与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刘永平;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7年

3 贺双艳;大学生调节定向心理过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果胜男;成年人的怀旧心理及与归属感、抑郁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张雷;不同类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与婚姻关系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李丹;高职生学业成绩归因与人际关系归因风格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4 顾佳莹;“独生与否”对视角采摘认知机制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6年

5 曾美瑛;澳门初中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自我概念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林彬;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7 胡花玉;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夏珑;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9 普艳霞;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10 李会林;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66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366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1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