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生育政策与中国家庭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9-05-08 16:45
【摘要】:严格的生育政策是过去近40年中国最重要的公共政策之一,而家庭作为其根本关切、落脚场域和后果的直接承载者,是反观社会和政策效用的微型镜像。本文试图还原生育政策与家庭变迁的关系,剖析家庭变迁的基本路径与模式。文章认为,国家力量参与了家庭变迁的过程,并主要通过生育政策"控量"、"提质"及其互动而作用于家庭,使得中国家庭的变迁带有明显公器干预的痕迹,有别于西方家庭自然演进的特点。家庭外在型态"失态与稳态并存",但主要表现为"变迁中的存续",而家庭年龄和性别结构及生命周期重心变化则预示"存续中的变迁";家庭内在结构重心流变且"接力-反哺"共生;家庭变迁的过程短、速度快、外生性强。尽管家庭的"常"大于"变",但这些变化已给家庭的长期发展能力带来严峻挑战,需要家庭友好政策的支持与修复。
[Abstract]:The strict fertility policy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ublic policies in China in the past 40 years, and the family, as its fundamental concern, is a micro mirror of the social and policy effectiveness in contrast to its immediate bearing on the field and consequenc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st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rtility policy and family change, and to analyze the basic path and mode of family change. 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national power participates in the process of family change, and acts on the family mainly through the birth policy "controlling quantity", "improving quality" and its interaction, which makes the change of Chinese family with obvious signs of public intervention. Distinct from the natural evolution of Western families. The external form of family "exists with steady state", but it is mainly expressed as "existence in transition", while the change of family age and gender structure and center of gravity of life cycle indicates "change in existence", while the change of family age and sex structure and center of gravity of life cycle indicates "change in existence". Family internal structure center of gravity changes and "relay-feedback" symbiosis; the process of family change is short, fast, exogenously strong. Although the "constant" of the family is greater than the "change", these changes have posed a serious challenge to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ability of the family and require the support and rehabilitation of the family-friendly policy.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普二新政’下家庭友好政策与女性家庭-工作平衡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7167328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24.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安琪;论转型期上海家庭变迁的特点[J];社会科学;1994年12期

2 王润平;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中的文化传承方式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3期

3 李菁;;现代社会家庭变迁的道德后果[J];中国德育;2008年12期

4 ;60年:婚姻家庭变迁[J];检察风云;2009年05期

5 唐灿;;家庭变迁的社会之维[J];检察风云;2009年05期

6 马春华;石金群;李银河;王震宇;唐灿;;中国城市家庭变迁的趋势和最新发现[J];社会学研究;2011年02期

7 耿羽;;非常规家庭的常规化:从意义世界的维度考察农村家庭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05期

8 张军;;家庭变迁对教育的影响[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年22期

9 孙立坤;河南省家庭变迁特征概述[J];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10 宋健;;中韩两国家庭变迁的轨迹与特征[J];韩国研究论丛;2005年0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杨善华;30年乡土中国的家庭变迁[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人口转变视角下的家庭变迁探讨[N];中国人口报;2010年

3 鹿立 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所;关注流动人口家庭变迁的城镇化元素[N];中国人口报;2013年

4 魏刚;“家”的主旋律[N];光明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沈轶伦 通讯员 居嘉;32年不间断,记录普通家庭变迁[N];解放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润平;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中的文化传承问题[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臻一;两岸家庭变迁初探[D];南京大学;2015年

2 徐小思;保姆:中国社会与家庭变迁的印迹[D];扬州大学;2015年

3 张悦;立陶宛家庭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年

4 刘伟;对家庭变迁研究范式的理论补充:家庭变迁中的“结构二重性”[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5 熊楚汉;社会转型与家庭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6 侯伟;永远的家[D];西南大学;2012年

7 安小毅;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变迁之法律问题[D];清华大学;2005年

8 卢帆;一家两国:跨国主义语境中的移民家庭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9 周文静;家庭变迁的“合”与“分”[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72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472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f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