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PRED系统综合评价——以大连为例
本文关键词: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PRED系统综合评价——以大连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基于中国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诸要素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视角,借鉴人口承载力思想,提出区域PRED系统承载力概念及其表征方法,参考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构建了区域PRED系统的承载力—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指标体系(CPSR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PRED系统综合响应度与应急响应级别划分标准,通过多目标规划与决策方法对区域PRED系统进行综合评价。以2000-2012年大连市PRED系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①研究时段内大连市PRED系统一直处于超载状态,人口承载力由363万人降至291万人;②大连市PRED系统压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PRED系统负荷指数由0.97降至0.85,区域PRED系统综合响应级别始终处于Ⅱ级橙色预警或Ⅲ级黄色预警状态。评价结果基本符合近年来大连市有关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评价结果可视性较强、可靠性较高。区域PRED系统承载力概念以及基于CPSR模型的区域PRED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多目标决策评价方法,为定量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相关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区域可持续发展 PRED系统 PSR模型 人口承载力 多目标决策 大连市
【基金】:国土资源部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CCA2013.10) 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L13BJL019)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22136110003)
【分类号】:F299.27;C924.2
【正文快照】: 1引言随着全球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因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s)、环境(Environment)与发展(Development)不相容、不协调导致的区域PRED问题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Niu,1993;王铮等,1992)。由于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明知,罗荣桂,张守凤;PRED系统可持续发展五要素典型组合模式[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2 郭长雷;王丽婧;梅凤乔;郭怀成;;贵阳市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策略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4期
3 李孝坤;韦杰;陈国建;翁才银;;重庆都市区PRED系统演进的定量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4 王丹;陈爽;;城市承载力分区方法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5期
5 赵兴国;潘玉君;赵波;和瑞芳;刘树芬;杨小燕;李会仙;;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时空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6期
6 毛汉英;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地理学报;1991年04期
7 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8 陈长杰,马晓微,魏一鸣,傅小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资源系统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2004年03期
9 周哲,熊黑钢,韩茜;中国区域PRED系统研究进展[J];干旱区地理;2004年02期
10 王雅丽;唐德善;刘洋;;区域PRED系统的综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中玲;徐刚;孔圆圆;刘成;杨娟;;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2 常玉苗;张涛;;苏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3 常玉光;佟艳;;旅游景区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4 席武俊;王金亮;陈华芳;王平;毕艳;蒋连芳;;滇西北香格里拉典型湿地功能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5 王婧静;;珠江三角洲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度评价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6 董殿波;;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7 陈红江;李夕兵;高科;;突变级数法在采空区塌陷预测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6期
8 高科;李夕兵;宫凤强;;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边坡地震稳定性综合评价[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9 赵慧颖;李成才;赵恒和;田辉春;宋庆武;寇志强;;呼伦湖湿地气候变化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7年05期
10 张波;盛煜;陈继;李静;;祁连山柴木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工程地质特征及评价[J];冰川冻土;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孝坤;;我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与趋势[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孝富;舒俭民;张林波;;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城市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以厦门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3 陈洪进;胡宝清;周游游;;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系统优化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4 尹继东;刘耀彬;魏博通;;“十五”期间中部地区宏观经济运行评价[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5 马彩华;游奎;戴星翼;李凤岐;;基于渤海海洋环境承载力的生态补偿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6 樊杰;相伟;;区位论、空间结构与区域(空间)规划[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7 宋露;;关于构建秦岭区域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初步构想[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金融危机与陕西经济发展专题学术论坛论文选集[C];2009年
8 申玉铭;毛汉英;;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A];首都师范大学五十周年校庆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论文集[C];2004年
9 狄乾斌;韩增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利锋;郑度;;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进展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荣华;南山牧场区域生态文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2 巩芳;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及在内蒙古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3 郑洪涛;河南省地质勘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曹伟;城乡统筹发展下区域土地精明利用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张金萍;基于IANN的县域农业可持续性预警模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7 王启尧;海域承载力评价与经济临海布局优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方景清;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苏娜;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姜永生;面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城市居住水平发展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京钊;基于LUCC与RS/GIS的济南市生态安全评价[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崔朝晖;RIS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雨航;哈尔滨市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玉林;大连市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栾秀芝;基于海洋环境容量的临海产业布局优化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王忠蕾;黄河三角洲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周艳;渤海环境治理的政策建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李红;基于非径向DEA方法的江苏FEEEP协调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张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青海PRED系统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敬松,南小丽,黄蓓蓉;重庆市主城区住宅房地产市场地域分异特征及走向[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2 刘渝琳;重庆市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探讨[J];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7年05期
3 童光荣,郭笑撰;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城市建设[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2期
4 张永勤,彭补拙,缪启龙;气候变化对江苏省经济的影响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1期
5 刘兆德,虞孝感;长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1期
6 李江,郭庆胜;基于信息熵的城市用地结构动态演变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5期
7 张晓军,贾永胜,张均;贵阳市乌当区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6期
8 王成新,解晓南,姚士谋;循环经济,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9 钱建平;周勇;杨信廷;;基于遥感和信息熵的城乡结合部范围界定——以荆州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10 张绍志;发扬开拓创新精神 加快保护环境步伐——重庆直辖5年环境保护工作回顾及展望[J];重庆环境科学;200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钱陈;转型时期中国的城市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韩旭;青岛市生态系统评价与生态功能分区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敏兰;宁夏南部脱贫致富与环境人口承载力的提高[J];西北人口;1999年02期
2 黄志英,梁彦庆,葛京凤,张亚卿;河北省作物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年02期
3 李振福;城市交通系统的人口承载力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4期
4 张子珩;濮励杰;康国定;雷敏;;基于可能-满意度法的城市人口承载力研究——以乌海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03期
5 苏杨;刘文;肖周燕;;从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辨析人口承载力[J];环境经济;2011年Z1期
6 李玉江,吴玉麟,李新运,张晓青,王忠山;黄河三角洲人口承载力研究[J];人口研究;1996年03期
7 刘永萍,殷健,支小军,徐博韬;新疆兵团土地人口承载力预测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苏杨;肖周燕;;北京到底能承载多少人?[J];南风窗;2011年05期
9 穆光宗 ,李仰剑;中国可以养活多少人?[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1999年12期
10 龚建华,承继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玉堂;;山东半岛南部海域生态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2 王华;陈烈;;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汕头市潮南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高峻;;生态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丁善生;;谈濮阳市华龙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推进措施[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5 万文海;叶民强;;我国区域冲突现状及对策研究[A];Well-off Society Strategie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4年
6 李同升;程叶青;;矿业经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初步研究——以陕西省黄陵县为例[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王毅勇;;三江平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陈绪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制度创新[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9 李绅豪;龚晶晶;包存宽;蒋大和;;利益相关方分析方法在长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研究[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10 林科军;;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是可持续发展的探索——贫困地区PRED协调的路径[A];2008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尔文;“绿色中国”论坛上专家建言可持续发展[N];大众科技报;2006年
2 沈湫莎;“生态城市”究竟啥模样[N];文汇报;2007年
3 祝光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环境报;2003年
4 杨文利;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行动开始实施[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5 记者 熊志红;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可持续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陈素璧;走持续发展之路,看珠海腾飞[N];珠海特区报;2010年
7 记者 黄颖;山江湖工程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典范[N];江西日报;2006年
8 莫晓红 廖荣华;论区域生态文化创新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N];光明日报;2003年
9 记者 步雪琳;增强三国环境合作活力 共促区域可持续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6年
10 陈瑞清;建设生态省(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勋;基于多目标决策的数据挖掘模型选择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2 付昆;驻马店市基于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娄春伟;基于多目标决策与数据挖掘融合方法的主权信用风险评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邓宏兵;江汉湖群演化与湖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广;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人口承载力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6 刘杨;基于SG-MA-ISPA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7 李克飞;水库调度多目标决策与风险分析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8 张秋良;退耕还林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9 陈光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10 董捷;退耕还林绩效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超;生态移民迁入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李毅;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3 徐明荣;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4 梁爱华;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5 黄春萍;区域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分析与设计[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6 马祖琦;陕西区域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7 袁琳 ;GIS在东北林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8 杜轶;基于生态足迹的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9 陈建业;黄河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仿真[D];同济大学;2006年
10 吕佳;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区域PRED系统综合评价——以大连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28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92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