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上海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同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20:24

  本文关键词:上海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同治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 协同治理 多主体协作 省际协作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流动人口的规模日趋庞大,1982年至2013年,中国流动人口数量由657万上升至2.45亿,30年间流动人口数量增大了37倍。对于处于改革和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我国,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国务院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重大决策,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方式也逐步由最初的防范型管理模式转变为服务型管理模式,更加强调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逐步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盘棋”格局的形成,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作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一个方面,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计划生育政策也呈现出逐渐放宽的态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重心也逐渐由单纯的进行计划生育管理转变为如何为流动人口提供完善的计生公共服务,保证人口的生育质量。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现居地为主,流出地为辅”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原则,但流动人口横跨现居地和户籍地两地,不仅要强调现居地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也要强化户籍地和现居地政府的省际协作,通过现居地管理以及省际协作来强化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的效果,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本文主要从服务管理协作的角度出发,结合上海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实践,对现有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作的现实困境进行了探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属地内计生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团体、用工单位等多主体之间没有形成合力;现居地和户籍地之间的协作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服务管理协作难以在实践中广泛开展。然后以协同治理理论为理论视角设计出了上海市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同治理的基本框架,对协作的路径和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当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作的主要内容包括计划生育证件办理、技术服务、信息互通、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等方面,这几个方面相互结合构成了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的完整体系。此外,根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在“现居地为主,户籍地配合”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原则下,制定出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中协作的保障措施,包括现居地内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和用工单位等多元主体的相互配合、管理机构的合作与对接、各方责任的进一步明晰、管理信息网络优化四个方面。
【关键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 协同治理 多主体协作 省际协作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24.2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7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11-13
  • 1.1.1 选题缘起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研究现状与评述13-19
  • 1.2.1 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中部门合作方面的研究13-15
  • 1.2.2 流动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服务管理协作的研究15-16
  • 1.2.3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作问题的研究16-19
  • 1.3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19-23
  • 1.3.1 概念界定19-21
  • 1.3.2 理论基础21-23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3-25
  • 1.4.1 研究思路23-25
  • 1.4.2 研究方法25
  • 1.5 可能的创新点25-27
  • 第2章 上海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历史演进与现状分析27-42
  • 2.1 上海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历史演进27-31
  • 2.1.1 实践探索阶段(1984年-1994年)27-28
  • 2.1.2 严格管理阶段(1994年-2011年)28-29
  • 2.1.3 服务管理阶段(2003年-至今)29-31
  • 2.2 上海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现状分析31-42
  • 2.2.1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总体概况31-35
  • 2.2.2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架构35-36
  • 2.2.3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作现状36-42
  • 第3章 上海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作的现实困境42-51
  • 3.1 困境之一: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协作脱节42-46
  • 3.1.1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合力42-43
  • 3.1.2 社会组织作用尚未有效发挥43-44
  • 3.1.3 信息分散、共享不畅:计生部门难以整合其它力量44-45
  • 3.1.4 综合治理责任不明确:缺乏协作动力45-46
  • 3.2 困境之二:流出地和流入地跨区域协作乏力46-51
  • 3.2.1 两地共管:责任界定不清46-47
  • 3.2.2 信息不对称:共享和沟通不畅47
  • 3.2.3 计生服务管理协作重制度建设轻落实47-49
  • 3.2.4 省际政策差异大:服务管理协作难以有效实现49-51
  • 第4章 协同治理:上海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策略选择51-63
  • 4.1 协同治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作困境的突破51-53
  • 4.2 上海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作的基本框架53-60
  • 4.2.1 属地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多主体协作53-58
  • 4.2.2 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省际协作58-60
  • 4.3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同治理的内容体系60-63
  • 4.3.1 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协作平台建设60
  • 4.3.2 计划生育相关技术服务60-61
  • 4.3.3 计划生育相关证件的办理61
  • 4.3.4 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及权益保障61-63
  • 第5章 协作与发展:上海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同治理的保障措施63-72
  • 5.1 多元共治:“一体两翼”的服务管理布局63-65
  • 5.1.1 发挥政府服务管理调控作用63
  • 5.1.2 构建社会组织和政府的“伙伴”关系63-64
  • 5.1.3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64-65
  • 5.2 机构合作与机构对接65-66
  • 5.2.1 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构的对接65-66
  • 5.2.2 协议管理:为区域协作构建制度框架66
  • 5.3 明确各方责任:达成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共识66-69
  • 5.3.1 明确协作过程中各协作主体责任66-68
  • 5.3.2 完善双向管理考核评估办法68
  • 5.3.3 共同利益与激励机制:服务管理协作的动力来源68-69
  • 5.4 管理网络体系优化:构建区域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69-72
  • 5.4.1 流动人口登记联网和动态监测、共享70
  • 5.4.2 计生登记与其它社会管理相结合70-71
  • 5.4.3 提高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的应用效率71-72
  • 第6章 结语72-74
  • 参考文献74-78
  • 致谢78-79
  • 卷内备考表79-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忠;;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向[J];城市问题;2012年05期

2 李胜;;构建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协同治理机制[J];管理学刊;2012年03期

3 杨安华;李民;张伟;;连片特困地区公共安全协同治理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4 孙萍;闫亭豫;;我国协同治理理论研究述评[J];理论月刊;2013年03期

5 姬兆亮;戴永翔;胡伟;;政府协同治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协同治理的实现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刘卫平;;社会协同治理: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7 李玉明;;绿色新政视域下推行协同治理的战略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8 李霞;干胜道;;非营利组织文化协同治理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9 田培杰;;协同治理概念考辨[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10 于水;;乡村社会体制吸纳与协同治理的现实之辨[J];江海学刊;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水;;协同治理:理论分析与中国关怀——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徐祖荣;;多元化协同治理与社会救助[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肖文涛;;协同治理:服务型政府的治道逻辑[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志军;;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基于三项内容的考察[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五辑2009)[C];2010年

5 何水;;从政府危机管理走向危机协同治理[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杨华锋;;乡村社会体制吸纳与协同治理的现实之辩[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7 徐祖荣;;协同治理视野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经验逻辑: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顾昱;陈松;;基于电子政务的政府治理模式创新——协同治理机制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顾昱;;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转型社区治理模式创新——基于电子政务的协同治理机制及效率分析[A];“村民自治暨合寨村村民委员会成立3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肖湘雄;毛栩;;城镇化进程中的征地拆迁多元主体协同治理?[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 周少来;复合协同治理应对城市化挑战[N];人民日报;2011年

2 杨安华 徐州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连片特困地区发展须以公共安全协同治理破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周锦尉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原主任 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化解“戾气”需全社会协同治理[N];文汇报;2013年

4 记者 张克;科技进步与社会协同治理论坛举行[N];科技日报;2005年

5 中共贵州省委副秘书长 省直机关工委书记 申振东;协同治理凸显社会管理模式创新[N];贵阳日报;2011年

6 记者 宋晖 实习记者 陈曦;多元协同治理促进政府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驻穗记者 姚嘉莉;深圳社会管理 政社协同治理[N];深圳商报;2012年

8 诸巍;官民协同治理:夯实政治文明的基石[N];解放日报;2004年

9 蔡长春;浙江慈溪: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协同治理[N];人民日报;2012年

10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燕继荣;协同治理才能实现社会善治[N];新华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光容;政府协同治理:机制、实施与效率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华锋;论环境协同治理[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艳丽;城市社区协同治理动力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谢祥;信息系统协同治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爽;社会组织协同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2 李桂连;中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协同治理模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周鹏;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孟建峰;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项航芳;农村流动人口协同治理困境及克服—浙江H村的考察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6 黄印鑫;协同视角下企业信用治理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7 宋彦宁;环境危机的协同治理模式构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汤志强;协同治理视野下的乡村治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莫涵;地方政府协同治理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影响的调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宋丽萍;公共危机治理的路径选择:协同治理[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64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564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d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