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县域人口迁移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发布时间:2017-09-20 20:20

  本文关键词:县域人口迁移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人口迁移 时空格局特征 GIS-ESDA 二元Logistic回归 区域社会经济影响


【摘要】:我国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大规模流迁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活跃于80年代中期,届时社会体制与经济制度的改革促就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大刀阔斧地开展实施,即率先将稀缺资源投放到高效益区间以换取区域经济的飞速增长,瞬时间包括人力资本、科学技术及资金在内的各生产要素迅速向该地区集结并产生规模效益,逐渐形成经济增长核心,再通过地域空间结构的依赖性与关联性特征带动经济发展次高区域社会经济与产业的发展壮大。这种社会经济的空间集聚效应直接导致我国人口、经济格局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态势,各地区内部资源禀赋和经济存量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倾斜。面对区际之间和区域内部巨大的经济差,作为理性经济人的迁移群体出于对经济效益和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毅然决定放弃农业生产迁移流动到城镇地区从事非农劳动。但是,人口迁移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空间移动,与之相伴的迁移流量、强度会同时触发迁移始发地与目的地人口布局模式和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本研究以重庆市石柱县为案例,迁移个体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口地理学、经济学相关理论,利用统计资料与实地考察数据,研究县域人口迁移时空演变机制及迁移活动对区域内部社会经济的影响。力求真实还原2004至2014年间石柱县迁移人口在区域内部的空间分布信息,为区域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可靠依据。主要结论有:(1)人口与经济分布呈非均衡发展之势。较之于重庆市各区县,研究区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人口密度低。分乡镇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西多东少。“北东—南西”向以西人口稠密、以东人口稀疏,且密中有疏、疏中有密,相互交叉。少数民族人口聚集度较高的乡镇依次是南宾镇、下路镇、临溪镇及三河镇,主要分布在沿江平坝、槽谷和低山区。不同地貌类型区的人口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差异。2004—2014年石柱县人口分布一直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人口发展与经济发达程度西部明显高于东部地区。(2)迁移人口基本特征与社会经济属性特征相互交叉。迁移人口年龄集中在青壮年阶段,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以务工经商为由发生迁移占据绝对优势,人口多迁往高工资、高资源配置空间即省外,迁移后多从事低层次工作。人口迁移空间集聚效应显著且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区人口迁移整体上表现出较强劲的全局正相关性、空间聚集度不断上升,高值簇(热点区)的集聚效应较低值簇(冷点区)明显,空间异质性与结构分异持续增强。人口迁移热点区的时空演变特征由呈团聚状渐变扩展成呈沿江条带状和“北东—南西”带状分布,冷点区未发生大的突变。农村人口迁移热点区历经“离散 多核心”的发展态势,冷点区则呈收缩式散布在县境的边缘地带。(3)各内部因素对人口迁移的驱动力大小不一。尽管个体特征能够很好地解释个体的迁移行为且在模型中表现较为显著,但家庭因素中的家庭总收入、劳动力数量、实际耕种面积,自然因素中的所在区域地形,社会经济因素中的非农收入比与道路连接度在个人做出迁移决策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外部环境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须结合多因素从全方位角度深入剖析内部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山区复杂的地形、特殊的人口特征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能搞“一刀切”,应区分不同情境一分为二地看待,例如:家庭负担与所在区域地形兼具独特性和复杂性特点。(4)人口迁移对区域内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正负向效应。城镇地区历经石柱县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凭借良好的资源、经济条件逐渐成为人口、资金辐合地带,进而引发大量农村人口迁入。这种“城—乡”之间的人口流迁在促就迁入地、迁出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触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应当正视人口迁移对不同地区经济社会造成的不同影响,并就消极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人口迁移 时空格局特征 GIS-ESDA 二元Logistic回归 区域社会经济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2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23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4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研究综述14-16
  • 1.2.1 人口迁移国外研究综述14-15
  • 1.2.2 人口迁移国内研究综述15-16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16-18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8-21
  • 1.4.1 研究方法与路线18-20
  • 1.4.2 数据来源与收集20-21
  • 1.5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21-23
  • 1.5.1 可能存在的创新21-22
  •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22-23
  • 2 理论基础23-28
  • 2.1“推—拉”理论23-24
  • 2.2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24-25
  • 2.2.1 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型24
  • 2.2.2 费—拉尼斯模型24-25
  • 2.3 新经济迁移理论25-26
  • 2.4 非均衡发展理论26
  • 2.5 理论的实际运用26-28
  • 3 石柱县人口发展与空间分布28-38
  • 3.1 区域概况28-30
  • 3.1.1 历史由来28
  • 3.1.2 自然地理28-29
  • 3.1.3 社会经济29-30
  • 3.1.4 交通区位30
  • 3.2 人口发展简况30-32
  • 3.3 人口分布状况32-35
  • 3.3.1 人口分布现状32
  • 3.3.2 分乡镇人口分布特征32-34
  • 3.3.3 不同地貌类型区人口分布特征34-35
  • 3.4 人口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35-38
  • 4 人口迁移的时空格局特征38-49
  • 4.1 迁移人口特征分析38-41
  • 4.1.1 石柱县迁移人口概述38-39
  • 4.1.2 迁移人口属性交叉分析39-41
  • 4.2 人口迁移空间集聚与离散趋势分析41-49
  • 4.2.1 全域空间自相关41-43
  • 4.2.2 局域空间关联性43-46
  • 4.2.3 区域空间异质性46-49
  • 5 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49-53
  • 5.1 模型变量的选择与构建49
  • 5.2 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49-53
  • 5.2.1 个体层面人口迁移影响显著50
  • 5.2.2 家庭层面对人口迁移影响具有正反两面性50-51
  • 5.2.3 自然层面对人口迁移影响具有复杂性51
  • 5.2.4 社会经济层面对人口迁移影响突出51-53
  • 6 人口迁移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53-63
  • 6.1 人口迁移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正负向效应53-61
  • 6.1.1 对城镇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53-56
  • 6.1.2 对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影响56-61
  • 6.2 政策建议61-63
  • 7 结论与展望63-65
  • 7.1 主要结论63-64
  • 7.2 研究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71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71-72
  • 附录B:石柱县村级尺度调查问卷(人口部分)72-73
  • 附录C:石柱县农户尺度调查问卷(人口部分)73-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成荣;影响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个人特征分析──兼论“时间”因素在人口迁移研究中的重要性[J];人口研究;2000年04期

2 王桂新;21世纪人口迁移将推动中国现代化加速发展[J];人口学刊;2001年05期

3 黎伟挺;现代化的非均衡推进与人口迁移[J];公安学刊(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5期

4 李冠伟;人口迁移的中外对比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5 许静;19世纪至20世纪初法国的人口迁移[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6 段成荣;;《人口迁移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评介[J];人口研究;2006年05期

7 孙河岭;;浅谈人口迁移的意义及其后果[J];河南农业;2009年14期

8 段平忠;刘传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11期

9 李顺发;军事人口迁移初探[J];人口学刊;1990年05期

10 钟逄干;刘积新;阎志强;;广东省人口迁移动态的分析[J];南方人口;199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蒲英霞;鲍曙明;;中国人口迁移和贫困之间的实证分析:基于2000五普数据[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周鸿;;广西人口迁移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3 何一鸣;;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四川人口迁移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朱杰;;长江三角洲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模式及启示[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丽;;青藏铁路沿线的民族人口迁移与文化适应[A];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2003年

6 朱金;刘欣;邵帅;;沪苏浙皖地区的人口迁移潜力、迁移特征及对城镇化发展的启示[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7 沈建法;;1985-1990至1995-2000中国省间人口迁移空间结构与系统变化效应的分析(英文)[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邵岑;;对春运“民工流”人口迁移的探讨[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安介生;;历史时期中国人口迁移“法则(规律)”论纲[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 陈家伟;姓氏分布与人口迁移[N];光明日报;2014年

2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 袁政;简论人口迁移理论的跨学科应用[N];光明日报;2009年

3 余庆年 施国庆 河海大学中国移民研究中心;气候变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N];中国人口报;2010年

4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任远;我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的新特点[N];文汇报;2013年

5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顾宝昌;中国进入由人口迁移和流动主导人口态势的时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记者 刘海英;英探讨人口迁移与环境变化的关系[N];科技日报;2011年

7 魏星 王桂新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十二五”人口迁移发展趋势及研究重点[N];中国人口报;2012年

8 通讯员李亚楠;姓氏演变揭示人口迁移与历史事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杨云彦(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区域研究所);我国的人口迁移及其政策导向[N];中国人口报;2005年

10 本报评论员刘文宁;折射文明与进步的人口迁移[N];工人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营;人口迁移的规律[D];中国人民大学;1993年

2 李怡涵;1985-201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空间区域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张祺;中国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江立华;转型期英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张丽;公共产品配置对人口迁移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阮征宇;跨国人口迁移与国家安全——一项非传统安全因素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杨靳;人口迁移与农村贫困[D];厦门大学;2003年

8 逄锦波;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9 李袁园;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杜吉国;黑龙江省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吉节;2000-2005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分布状况和经济动因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王飞;宋代汉中地区的人口迁移[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殷航;城市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4 刘鸿雁;中部地区人口迁移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D];山西大学;2015年

5 李盼;农村人口迁移对城市教育投入的影响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6 庞泉泉;我国地方公共支出对人口迁移的影响[D];浙江财经大学;2016年

7 康维娜;县域人口迁移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动力机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8 浦建兴;中国人口迁移法律制度的变迁和改革[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9 吴阳香;大城市人口迁移与房价相互作用的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田鲁;人口迁移对1980年以来郑州人居环境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90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890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4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