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

发布时间:2017-10-28 04:09

  本文关键词: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


  更多相关文章: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传统 对比研究 发展历程 发展困境 发展策略


【摘要】: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的学科,是由地理学和经济学交叉而成的,介于自然、经济、技术三者之间的边缘学科。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个特色明确的研究传统,即区域研究传统、人地关系研究传统和区位研究与空间分析的传统。区域性、综合性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征。 国际主流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出现了“制度转向”、“文化转向”、“演化转向”、“关系转向”、“尺度转向”和“生态转向”等发展转型,使得经济地理学研究不得不出现生态化和人文化转向。经济地理学发展过多的人文化,会使学科蜕变为人文地理学。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出现的空间研究新趋势,即经济学研究的“地理转向”,也在加紧进入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既有领域,在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方面具有沿袭了经济学模型化均衡分析的传统。经济地理学者在学习包括新经济地理学在内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有因过于考虑数学模型分析,希望经济地理学能够成为走形式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而导致学科在向区域经济学学习的过程中,有转向为区域经济学的苗头。 作为有着明确研究对象,有着极强包容性和学习能力的地理学的分支,经济地理学既不同于人文地理学,又与区域经济学有着本质的差异,因此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必须既要反对过于“人文化”,又要坚决地反对过于“经济化”。 有鉴于此,论文在详细地分析经济地理学地理传统、和经济学关于空间研究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学科产生的历史背景、学科属性、思维方式、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的对比分析,认为两个学科各有优长,谁也无法替代对方。基于此,论文又系统总结了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历程、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面临的六大困境的基础上,试图提出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思路和具体发展对策。 全文有七部分组成,分为绪论、结论和五章正文。 论文的绪论部分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思路,初步分析了经济地理学发展面临的形势、目前的发展危机、对危机的理性思考、学科发展道路等四个问题。并且阐释了论文的逻辑结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一章首先界定了“地理学”的含义,进而归纳了学者们对地理学传统的研究,总结提出经济地理学的地理传统有:区域研究传统、人地关系研究传统、区位研究与空间分析传统;其次,按照古代、近代和现代的顺序分别研究三个传统在各个阶段上表现;最后,详细分析了主流经济地理学的六个“转向”和五个新领域。 第二章首先按经济学的前古典、古典、近代和现代四个阶段,系统分析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空间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其次,重点评述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主要模型、当前研究进展。 第三章首先通过学科属性的逻辑分析,把地理传统的经济地理学和空间分析传统的经济学的分异,归于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两个不同学科的分异;其次,阐明了两个学科共存的三个基础;最后从六个角度详细研究了两个学科的差异。 第四章首先提出我国经济地理学断代的方法;其次系统探讨了从古代,到近代,至现代的地理学发展过程中经济地理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对每一阶段的成就作了简要评价。 第五章首先基于因果分析逻辑,详细分解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面临的学科哲学贫困、学科分支体系混乱、理论总结与创新不够、方法论研究不足、研究方向与欧美差异明显、学科发展的高等教育危机六个问题;其次利用第三章我国经济地理学经济对比分析而得的优长,提出我国经济地理学的五大发展思路,并尝试提出了六个与学科发展困境相对应的具体发展策略。 最后是文章的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结论性阐述,对整篇论文的主要贡献和不足之处进行全面总结。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传统 对比研究 发展历程 发展困境 发展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90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8
  • 目录8-11
  • 绪论11-21
  • 一、问题的提出11-17
  • 二、文章结构与内容17-19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9-21
  • 第一章 地理学传统的经济地理学21-48
  •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地理学传统21-30
  • 一、古代地理学:漫长的经济地理学的描述阶段22-24
  • 二、近代地理学:系统的经济地理学产生和发展24-26
  • 三、现代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迷茫与复兴26-30
  • 第二节 主流经济地理学的六个新“转向”与五个新领域30-47
  • 一、社会学、生态学辐射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六个“转向”30-41
  • 二、社会学、生态学辐射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领域41-43
  • 三、社会学、生态学辐射下经济地理学发展方向简评43-47
  • 本章小结47-48
  • 第二章 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地理学”48-65
  • 第一节 “经济地理学”中经久不衰的西方经济学传统48-54
  • 一、经济学的前古典时期:空间分析萌芽49
  • 二、经济学的古典时期:区位论和空间分析奠基49-50
  • 三、经济学的新古典时期:区位论体系和空间分析成熟和完善50-53
  • 四、经济学的现代阶段:主流经济学家对空间因素的“再发现”53-54
  • 第二节 经济学空间研究的新进展——新经济地理学54-64
  • 一、国内对新经济地理学的介绍和引进54-55
  • 二、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兴起55-60
  • 三、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60-62
  • 四、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简评62-64
  • 本章小结64-65
  • 第三章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对比研究65-76
  • 第一节 研究的起点65-67
  • 一、思维基础65-66
  • 二、文献起点66-67
  •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共存的基础67-70
  • 一、区域问题是两个学科共同面临的实践领域68-69
  • 二、相互借鉴的需要69
  • 三、理论渊源的相似性69-70
  • 第三节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分异70-75
  • 一、学科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70
  • 二、学科的属性不同70-71
  • 三、学科研究对象差异71-72
  • 四、学科理论体系不同72-73
  • 五、学科思维方式有别73-74
  • 六、学科的研究方法不同74-75
  • 本章小结75-76
  • 第四章 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历程76-93
  • 第一节 我国经济地理学史的一些理论问题76-77
  • 一、什么是我国经济地理学史76
  • 二、如何对我国的经济地理学史划分阶段76-77
  • 第二节 我国古代的经济地理思想77-83
  • 一、《尚书·禹贡》——鸦片战争77-80
  • 二、西潮激荡下的晚清经济地理80-83
  • 第三节 我国近代的经济地理学83-85
  • 一、发展历程83-84
  • 二、发展特点84-85
  • 第四节 我国现代的经济地理学85-92
  • 一、发展历程86-91
  • 二、发展特点91-92
  • 本章小结92-93
  • 第五章 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困境与发展策略93-115
  • 第一节 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困境94-107
  • 一、经济地理学的哲学贫困94-95
  • 二、学科体系问题95-98
  • 三、理论建树相对较少98-100
  • 四、方法论问题100-105
  • 五、与欧美经济地理学研究方向上的差异105-106
  • 六、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的危机106-107
  • 第二节 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发展策略107-114
  • 一、学科发展的基本思路107-108
  • 二、学科发展的具体对策108-114
  • 本章小结114-115
  • 结论115-117
  • 一、基本结论115-116
  • 二、主要贡献116
  • 三、遗留问题116-117
  • 参考文献117-126
  • 后记126-128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12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付革;庞海玉;;北京奥运场馆建设布局的经济地理学意义[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3年01期

2 马欣;毕红星;;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背景及技术思路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山东体育科技;2012年06期

3 毕红星;;“点—轴系统”理论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布局[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亮;基于国际展览会的暂时性集群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傅雪莹;世界金融地理层级性及中国金融发展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圆;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家与西南边疆[D];云南大学;2011年

2 卜颖超;绥芬河市对俄经贸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06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106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b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